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

ID:31224427

大小:11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_第1页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_第2页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_第3页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_第4页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有效途径探析  摘要:当代社会,有些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些青少年污言秽语、打架斗殴、勒索财物、侮辱甚至辱骂他人、小团体或小帮派盛行、强势学生排挤和欺凌弱势学生等。有些行为凌驾于社会习俗的约束之上,社会很少能对其施行法律约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其他角度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以减少校园攻击行为。减少攻击行为的策略如下:培养个体正确、积极的认知方式;创设和谐的家庭气氛;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示范教育和情绪控制辅导;从多种途径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2、2589(2014)05-0073-02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时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使得青少年对于唾手可得的优质生活产生了厌倦。由于受不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青少年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向产生了偏差。有些青少年觉得“拳头才是硬道理”,“所有人都以伤害我为目的”,“有些人就是不值得像人一样对待”,“这种人就应该孤立他、骂他”,这些都是典型的攻击行为的表现。有研究者在2006年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010名6-15岁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1]。所以攻击行为应尤其受到教育者的重视。8  一、攻

3、击行为的概念界定和现状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遇到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但是人们并不能十分明确地界定他们。《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攻击的解释为:“攻击可能表现为一种细腻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2]。盖伦(Galen)和安德伍德(Underwood)认为攻击行为有两个特征:给受害者以消极的感觉和攻击行为应该是有意为之的[3]。综合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攻击行为首先,要具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并付诸行动;其次,实施攻击的个体要有外在的行为表现,且要指向有生命体征的个体;第三,被实施攻击的受害者要具有避免伤害的动机。如果要确定个

4、体是否产生了攻击行为,就要看是否具备以上三个热点。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害  国内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形式之严峻超乎想象,已经开始有低龄化、成人化、团伙化和手段残忍化的趋势。国内外研究表明,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身体攻击行为或暴力倾向的青少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差、愤怒感强、发泄水平高[4];高攻击组在愤怒状态、愤怒特质和愤怒表达上极显著地高于低攻击组,而在愤怒控制上极显著地低于低攻击组[5]。可以说,攻击行为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尤其是社会性等多个方面。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敏感期,心智发育与生理发育的不协调造成他们易激惹、不冷静

5、、做事注重情感而非后果、急于向他人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等,于是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又进一步提高。8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探析  (一)个体认知方式的改变导致个体倾向于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  近年来校园内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在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改变。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理特征因素和个性特点,这也就造成他们在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如果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低下,如交往不良、同伴友谊或人际关系紧张等,会使得他们同理心能力降低。有研究表示,有些个体即使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因为自己移情能力差、同理心能力低,便不能理解他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对方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和自

6、己行为的不道德性[6],进而继续施行攻击行为。  (二)生活气氛不和谐与教养方式不得当造成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萌芽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都会造成个体从儿童到青少年甚至是成年后的性别角色混乱、性格偏执或神经质、处事方式偏激甚至暴力、人际关系紧张和攻击行为增多等负性影响。如,放任型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忽视对青少年责任心的教导,易造成青少年用武力解决问题;父母的越轨行为造成其与家庭成员交往时受到压抑、同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差、对父母不顺从、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父母文化水平低,就更少采用说理和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较少采用引导性的约束方式,不易促进青少年价值观和社会规

7、则的内化。  (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是攻击行为滋长的“温床”8  校园攻击行为问题虽然严重,但地域和学校差异还是很大。地区差异,尤其是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城镇和农村,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教学水平低、学校的管理或监管方式不当、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等,使得攻击行为有了滋长的“温床”。教育资源的缺乏造成学校进行教育时不能够设置充足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每个学生都会在道德问题上有过挣扎或者真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