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21154
大小:113.5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7
《文化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作者:《光明日报》(2017年09月21日12版)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应是文化小康的巫要方面。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编者按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国民的物质生活将比较富裕。物质生活富裕起來后,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小康”必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未來一个
2、时期,文化建设必将加速推进。文化小康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小康可能有哪些实现路径?今日,本报特邀请专家进行笔谈,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厂文化价值将越来越凸显作者:艾斐《光明口报》(2017年09月21口12版)举凡社会,都是对“人”而言的,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社会性,也才能建成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其鲜明标志和主要指标就是:经济与文化相因相生、高度发达,物质与精神互济互励、充分融合。而此间的一个鲜明标识与突岀特点,便是智慧与道德的全程对接、富裕与文明的高度契合、愿景与理想的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性和标志性内涵,永远都应当是和必须是富裕、
3、文明、和谐、幸福。只有这些因素和条件完全生成和充分具备,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否则,如若只有物质充足和生活富裕,而没有文明相伴并为之托底,那就绝对不会有和谐与幸福可言。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一旦没有道徳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并必将造成祸害与灾难。于此情况下,小康社会又怎么能真正“康”起来呢?有一次,欧阳修与友人饮酒行令,约定每人作诗两句,内容须触犯刑律,且罪在徒刑以上。其中一人说:“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另一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轮到欧阳修时,他却慢条斯理地吟道
4、:“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众人不解,齐声诘疑,惊呼道:这哪里有什么犯罪内容呢?但欧阳修却反诘道:“人都到了这种程度,还能不干犯罪的事么?”他的意思是说,没有文化素质和道德底线,只有单纯的物质富裕,必然会引发奢靡生活,而奢侈生活又必然会导致作奸犯科。所以,小康社会必然也必须是经济与文化并举、富裕与文明同在、物质与精神共存。只有这样,才是人民的大幸,才是国家的鸿运。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坚守经济与文化共济同存、物质与精神相益互励,就会赢得小康社会的快速到来,并使其得以不断优化与提升。i如河南兰考县,风沙、盐碱和内涝使这个地处黄泛
5、区的中原小县长期停滞在贫困状态,但自焦裕禄起,一连15任县委书记都坚持走经济与文化并重,以精神引领经济、驱动发展的改革Z路,终于在2016年宣告全县脱贫,开始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性地以文化之燧点燃精神之火,大踏步地从精神高地跨出了“经济洼地”。又如山西运城,作为关公故里和舜帝之梓,当地围绕忠信、孝悌这一核心理念,连续多年举办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泛设置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德孝文化苑,长期活跃着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等,通过充分发掘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认同,并将Z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6、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不仅富了农民的口袋,也富了农民的脑袋,收到多重效益,产生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在现代条件下,文化的形态、业态、价值、意义,都正在发生巨变、全面发展、迅猛提升。文化不仅在精神高地上灼灼绽放,而且更深深地厚植到了经济领域,以致在许多吋候和许多地方,文化本身就既是精神,又是经济,或以精神与经济的混合体而兀然崛起、灿然岀现,形成以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的新文化产业体系,在满足人物质需求的过程中,更使人得到情操陶冶与精神享受
7、。而这,便是以“文化+科技”“文化+创意”和“互联网+文创”为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的大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所帯来的巨大变革,英主要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平台的融合创新,而将文化DNA深植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使之不断催生出新创意、新业态、新产业,从而全面实现“发展空间重塑”,力促其产品同吋具有物质层面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和复合意义,以臻形成全方位展示“优”“绿”“新”的经济趋势与文化业态。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价值必将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作用必定越来越重要,文化的意义必然越来越宏大。(作者:艾斐,
8、系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塑我们的精神家作者:于平《光明口报》(2017年09月21口12版)“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也是精神的养生堂,还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