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

ID:31207789

大小:64.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_第1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_第2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_第3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_第4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探析网络空间是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样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空间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得到立体式延展[1],从而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新任务、新课题。一、网络空间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虽然网络空间和现实的社会空间具有直接性联系,木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但网络空间自其形成之始,就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显示出自有的诸多特质和运行规律。学界集中探讨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跨时空性等特点,以致使之成为人们理解网络空间

2、特征的常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基于本文的立意,笔者试对网络空间的特质做进一步的理解和说明。首先,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现实空间。人们习惯用“虚拟”来表达网络空间的根本特征,但其意并非是要把网络空间理解为一个虚无的空间。虚拟主要指认网络空间的形成所借助的数字化形式及其内容物的符号化建构方式。实质上,这种技术平台和符号所承载的依然是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止如列斐伏尔所言:“社会关系作为具体化的抽象物,一旦脱离开空间便不可能真实存在。”[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拟的网络空间确是现实社会空间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其至许多研究者直接把网络空间理解为现实社会空间的延伸。但基于网络空间

3、的独特性及其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它经常性地作为现实社会空间的对应物而岀现。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虚拟空间视为一个“非现实的空间”,其至把它理解为仅仅依靠人的想彖力才能感知的抽象的空间形态。实际上,网络空间就是一个“虚拟的实在”[3],其首要功能即是模拟了人的空间化生活[4]。其次,网络空间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信息及其流动。网络空间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场域,流动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动是其存在的基本方式。作为差异化网络主体的表达内容,信息承载了不同的意义与价值,也止是在各类信息的互动交流过程屮进一步形塑了多元化的价值和意义结构。而在空间生产的意义上,这一过程一方面指向人对网络

4、空间的分配,即网络主体基于不同的兴趣爱好、价値取向、立场观点等要素不断分割网络空间,以致形成诸多类型的次级空间,它以各种网络社区等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又指向网络空间对人的分配,即网络次级空间一旦形成,就具有了一定的价值聚集和排斥功能,从而进一步固化多样化价值导向的网络群体或组织。总体来说,这个过程体现了网络空间的自组织过程,表现出网络空间所内涵的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精神,也止是这种精神型构了网络空间的公共性特质。最后,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实践的空间。受网络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有些人过度地解读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自由性特质,试图把网络空间理解为意识形态终结的场域。

5、如前所述,网络空间虽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之上,但它归根结底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更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展开的新的空间形式。现实社会空间的意识形态关系会以镜像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得以反映,并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在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形塑网络价値结构等方面,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身体缺场与思想在场的空间叙事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意识形态话题。事实上,网络空间己经成为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网络空间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生产的空间,其实质止是人的社会关系在网络空间屮的生产与再生产。一言以蔽之,网络空间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意识形态性。

6、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屮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可以说,社会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木方式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在社会空间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后,伴随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转向FI益开放的社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从传统结构形态向现代结构形态”[5]的一次重大转型。网络空间的形成则再一次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条件。笔者以为,伴随从现实的社会空间向虚拟的网络空间的转向,思想政治教冇势必再次经历一个重大转型,开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时代.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的内在

7、关系上,我们并不能停留于对纯粹技术介质的探讨,把它们理解为利用和被利用的介质体关系。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与网络空间具有共在性空间关系的存在,同时把网络空间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渗入其中的过程[6]。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之间就呈现为共存、共生的空间性关系。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界定为“虚拟的实在”,这便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空间条件;当我们强调信息及其流动是网络空间存在的基本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冇了实践指向的客体;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理解为意识形态实践的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便冇了发挥功能的现实性。山此,我们进入到山“主体•空间•客体”所构成的三元结构

8、Z中,这也是我们理解网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