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94663
大小:59.3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环境资源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资源法学课堂教学改革刍议【摘要】环境资源法的教学应从加强与英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等方面探寻环境资源法教学改革的路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47-0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下简称环境资源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二级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等特点,[注1]另外这门学科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不像民法、刑法等部门法那样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环境资源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选择显得
2、极为重要。从日前环境资源法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主要釆用的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因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弊端,结合笔者多年的环境资源法学教学实践,对环境资源法的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改革常规的教学内容。一般认为,法学是一门古老的社会学科,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法律作为一种制度方式,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架构。但是,作为问题导向的学科,法学本身几乎没有特殊的研究方法,它的人部分工具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来的。法律
3、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中吸取大量养分,并以多种形式对这些学科进行反哺。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交叉性的法学学科,它是环境科学与法学的有机结合。秉承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特征,[1]环境资源法学也显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四个特征:第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殊性,它既保护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保护人类生存的口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口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第二,内容的综合性。从环境资源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所涉及的方面看,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贸易、交通以致国际交往等社会生
4、产、生活各方面,很难找到与环境保护无任何关系的人类活动。第三,规范的技术性。通常运用大量的技术规范,如环境标准、操作流程、污染控制工艺技术等调整人与人Z间的关系,技术性是环境资源法最主要的特征。第四,社会公益性。目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牛物物种锐减、荒漠化和水资源紧缺等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环境资源法的这一学科特征,要求环境资源法的讲授和学习必须摆脱狭隘的纯专业学科视角,教学屮除了需耍讲授环境资源法的概念、体系、发展沿革以及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法律责任等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应用其他部门法的基础知识,如民法、行政法
5、、行政诉讼法、刑法等相关的理论来分析环境资源法律问题,以加深学牛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此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问题,教学的视角经常会延伸到自然、动物、植物、全球、生态等广泛的领域。通过加强环境资源法教学中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引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仅停留在肤浅的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上。此外,环境资源法的教学还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授课对象来具体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屮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和
6、方式。在环境资源法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我国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在法学教学的课堂讲授中,教师以概念、理论、原则等为讲授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缺乏互动的情况比较常见,就学生而言,被动获取知识多,主动思考问题少;以记忆为终结的结果多,以理解运用为终结的结果少。针对这一问题,在环境资源法教学屮,可适当釆取以下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1.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就一些关键知识点随时提岀问题,请学生在经过短暂思考后作答,这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具体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纳性提问等,提问选在
7、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牛思维神经,给学牛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避免只有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就有关知识或典型案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发言提纲。讨论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