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5970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思维品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之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才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从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入手,谈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按图索骥,培养学生思维的循序性 思维的循序性是指运用数学问题形式化的特点,在思考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法刚,朝着有利于解题的思维方向循
2、序渐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进智能发展,同时也要适时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而建立一个确定的、前后连贯的、有条有理的思维程序。例如,在引导学生解答一般应用题,我们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接着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最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或对他人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如教学“某服装厂计划做670套衣服,已经做了4.5天,平均每天做82套,剩下的要在3.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这道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题审题,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让学生说出:“670”是总工作量,“
3、4.5天”5是已经完成的工作时间,“82套”是开始时工作效率,“3.5天”是剩下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剩下工作所用的工作效率。接着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要求剩下的工作量所使用的工作效率,必须先算出已完成的工作量,再求剩下的工作量,最后求平均每天做的套数:(670-82×4.5)÷3.5,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有条有理地把自己的解题步骤和思路表达出来,这样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循序性的品质。 二、突破常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
4、的灵活程度,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对问题加以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能合理、灵活地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并经过学生思维的加工,寻找列多的解题方法,获得最佳的解题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一道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混合两步式题:28+17-19,如果照本宣科,可要求学生从左到右用竖式计算出来即可,但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步仔细观察,你能想出几种解法?经过讨论分析,主要有下列三种思路:
5、 思路一:28+17=4545-19=26 思路二:28-19=99+17=265 思路三:19-17=228-2=26 第二步认真思考评一评,你认为哪种解法最优,为什么?显然思路一为一般算法,因为两步都出现进位或退位,不易口算;思路二式题转换为28先减19再加17,计算量简化一些,但还不易口算;思路三思维层次显然高明了,为了说明算理,我特意设计了下列电教幅示图: ○○○○○○●●● ○○○○○○●●● ○○○○○○●●● ○○○○○●●●● ○○○○○●●●● 图中○表示蓝色球28个?●表示红色球17个,现在要从它们中取出19个球,那么可理解为:要取19个球,要
6、先从红球中取出17个,再从蓝球中取出2个,这样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转化思考方法,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放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能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能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品质。它表现为能随时发现问题,有独立见解,不随着某些暗示而盲目附和,能主动排除干扰。“题目必定有答案,题目中的数据必定有用”这种思想已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条件不多不少的模式,设置一些条件和结论开放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5 条件开放。例如,教学完“
7、相遇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迎面走来,甲每分走45米,乙每分走40米,两人走了10分,A、B两地相距多少米?”学生一看题目马上发现这道题的条件不完善,思维一时受阻。因此,教师应及时点拨:“能不能想个办法,补充一个合乎情理的条件?”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想办法创造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探讨出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相遇后交叉而过。最后让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解答。这样,学生能认清本质,不落框、不落套,从容解题,从而提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