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8786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问”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数学课堂教学“问”的策略 【内容摘要】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广大教师上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之一。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数学语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
2、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提问给予了充分肯定。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善教者,必善问。所以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不好,就会干扰教学过程,甚至产生负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6 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总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提问应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信
3、手拈来,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一般来说,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提问,是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选准提问点,并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精心设计提问,力求使提问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精心设计提问,弄清每个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随便发问,更要避免无休止的提问。 例如: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百货商店的画面。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举手回
4、答:百货商店里面都有些什么商品?教师再问:请提出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学生继续回答: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多少钱?教师再提问:请您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由于教师用词不准确,描述不清,使学生没有弄清教师提问的目的,感到很茫然,教师也慌乱。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提问要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
5、的支撑点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应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应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应在教学生长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6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12吨,5天烧完,现在每天烧15吨,几天烧完?”对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题目中要我们求的是什么?(现在每天烧15吨,几天烧完?)(2)要求“
6、现在每天烧15吨,几天烧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原有煤的总吨数)(3)那我们该怎样求原有煤的总吨数呢?(用原计划每天烧12吨乘以5天),教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理清了解题的思路。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生认知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师应该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7、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例如,题目“服装店里一件上衣80元,一条裤子60元。妈妈买了一身衣服,付给营业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
8、教师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应找回多少元?应该先算出什么的价钱,再算出什么。这样的提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前后衔接,相互呼应,便于学生理清思路,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最终的问题,逐步深入的开展探究活动。6 四、课堂提问注意适量性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映上。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