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

ID:31176755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高校中大班合堂教学非常普遍,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普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遭遇诸多障碍。群体动力理论强调有效的群体能够产生群体动力,从而获得比个体单独行动更为高效的结果。构造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标结构、营造多边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在大班合堂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这一小群体的内聚力与激励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解决大班合堂教学中的搭便车、敷衍了事和冷漠等问题。  [关键词]群体动力理论式大班合堂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3-0131-02

2、  目前,中国高校中大班合堂教学非常普遍,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普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遭遇诸多障碍。群体动力理论强调群体成员个体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内在需要,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群体外力的影响,有效的群体能够产生群体动力,从而获得比个体单独行动更为高效的结果。  一、大班合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6  第一,课堂组织困难。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经常遇到冷场而使课堂活动受阻,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远比中小学生更为复杂,往往因为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因对课堂缺乏兴趣而选择沉默。另一方面,由于法不责众,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沉默也往往无计可施,这又反过来打击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于是,授课方式又变成了教师讲解、学

3、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方式。  第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背景知识、教育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兴趣以及先天的能力差异等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不同的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对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不同等,这些都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大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讲座式授课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众多个体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激发。  第三,师生关系冷淡,缺乏交流。在短短一学期的授课中,要让教师熟识并了解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尤其当学生人数众多时,教师往往只能记住坐在前排的几个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也往往局限于这些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和教师缺乏交流

4、和亲密感。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二、群体动力理论在大班合堂教学中的应用  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KurtLewin)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以非正式群体为研究对象,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6B=f(P,E)来表示,一个有效的群体可以充分激发群体内成员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利用群体成员的共同智慧,产生群体动力,从而获得比个体单独行动更为高效的结果。课堂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群体,但是,由于大班合堂教学中存在的单向交流、课堂气氛冷淡等客观原因,使得合堂班作为一个群体起不到正向激励

5、和凝聚作用,较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在合堂班内改变群体构成,把合堂班这个大群体分组为多个学习小组这种小群体。在小群体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已被证明是更为高效的学习模式(R.E.Slavin,D.W.&Johnson,S.Kagan等,1970)。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我们把重点放在:一是如何构造一个能够对学生个体行为产生外力的小群体;二是如何使这个小群体对学生个体产生正向激励与凝聚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构造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根据课堂学生人数和课堂活动的需要确定合理的群体规模是构成学习小组的基本平台。基本团体的规模以小为宜,便于成员相互间能经常交往。小组人数以5~7人为

6、宜。如果学生人数太多,可以适当增加小组规模至7~10人,但不可超过10人,否则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  在分组时,首先要遵循组内异质性、组间同质性的基本原则。组内异质性包括男女生性别差异、学习成绩差异和行为方式差异,这种差异有利于群体内成员从不同视角、不同思维习惯来思考问题,从而对同一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展开思考,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获得同伴相互学习的益处;同时,考虑到学习成绩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组间同质性则保证了每个小组在大体相同的平台上组织活动,便于小组之间的比较与竞争。  (二)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标结构6  约翰逊

7、兄弟明确地指出课堂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一种负相关。另外,约翰逊兄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同竞争的目标结构、个人主义的目标结构相比,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更多的人际吸引。  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标结构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群体内聚力与参与积极性。对学生的深度访谈表明,存在组间竞争时,群体内成员会产生出于整个群体的压迫感和紧张感,学习小组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