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670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论高职特色文化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高职特色文化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摘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效力,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升修养和品行。高职院校一定要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促进高职学生实现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就业指导认知运作 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中,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高职
2、校园文化有鲜明的特点。首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具备大学精神,坚守大学使命;其次,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再次,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区域特色。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特色更为突出 高职校园文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是综合性文化。在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中,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2.理论与实践相
3、互交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4 重视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按照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布置中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高职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理解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高职精神,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3.
4、承袭传统文化沉淀,创优良品牌 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历史和特点,有光荣的传统。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眼于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历史沉积的闪光点,同时,把校园文化建设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融合企业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高职就业指导的独特育人功能 强化就业能力指导与培养,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高职学生择业、就业、从业等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其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
5、发展的能力。 三、在就业指导中渗透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环境的强烈吸引4 人的心理受客观环境制约和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物质符号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以不同方式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在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可以通过建设文化标志系统、提炼校企历史文化资源等活动,树立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价值观念。通过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解读,感受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物质文化和形象符号形成非功利的精神呼应。 2.特色制度促进高职学生职业习惯养成 职业习惯是保证工作任务和质量的必备品质。自觉遵守职业规范
6、和标准,主动养成符合工作要求的职业习惯即是职业道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制度文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突显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 3.立德树人的精神文化熏陶 高职学生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文化渗透的最终落脚点。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终
7、极目的,承袭传统、积淀精神、价值凝练、风格独具的精神和文化,培育出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师生和谐、技能强化、职业道德修炼、多元文化融合贯穿于就业指导过程,从技能、职业道德等确定职业人的行为模式,通过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确定特色管理的行为模式,推进学生行为养成。 四、小结4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来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将其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环节,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一定要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 参考文献: [1]徐畅.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
8、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2]刘秀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0(5). [3]杜庆.加强校企文化互融,提高职业指导有效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 (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