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6470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回归生活,提高德育效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归生活,提高德育效能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不过环顾当前的社会现状,公共场所“大人不如小孩,大学生不如小学生”的道德异常时有发生。不禁让人反思:我们学校德育的效能是不是低了?本文就中学德育现状及改进建议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帮助。 一、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德育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 环顾当前的中学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圣人化,德育意图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毫无人格瑕疵的圣人,这样的学生属于一个至善至纯的完美世界,现实的生活不是世外桃源,这种与现实生活脱离太远的德育目标
2、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不能产生普遍的感召力,相反还会导致学生对最基本道德和公德教育的忽视。 2.德育内容“空、高、大”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不过传统道德教育总是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些响亮的口号挂在嘴边,给学生灌输脱离了其实际年龄且空洞的大道理,很难触及学生心灵,学生的情感难以受到感染,德育演变为要求学生记背“高大空”大道理,不仅无效还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学生言行不一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德育手段单一化4 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
3、我们的德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手段过于单一化,停留在课堂上的大道理的说教和灌输、“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德育环节中成了记录道德知识的录音机、复印机,道德教育如同学科教育一样,割裂了与生活的关联,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虽然学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掌握了道德知识,不过远离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良好的思想品德难以形成。 二、基于生活化的德育改进策略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教育,更应该是学生人品、德行的教育,必须现实化、生活化、人性化。 1.德育目标现实化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期望培养的是
4、“圣人”,而不是培养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笔者认为,德育目标必须现实化,直面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拣选活生生的教育素材用于启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素材中感悟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体验,在生活中思考并在行为中内化道德规范,为将来步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道德基础。 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如何实现呢? (1)以中学生个体为德育的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确保其个性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的发展。 (2)以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及其实际的生活环境最近发展区,基于拔高性与可及性为基本原则分层次划分德育目
5、标。 (3)结合目标分层的实际,对不同年龄层次和道德基础的学生分层教育和管理。 2.德育内容生活化4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体系。从当前中学德育的内容来看,受到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长期的双重影响,内容上显得较为空洞、呆板和僵化。德育课堂教学似乎还停留在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班会课的内容上,理论性强、与学生的生活脱离,理解上存在着难度。 笔者认为在德育内容的设置上,应突破学科课程的框框及教条形态,必须将根扎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学校德育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用生活化内容构
6、建德育课堂。 (1)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拣选一些真实的素材,虽然是一些平常的小事,不过因为真实却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从内心出发予以认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内容要具有选择性,要确定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其有选择地学习道德,丰富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 (3)内容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引进心理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学校除了要设置显性化的课程内容,还应注重隐性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利用,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环境中挖掘积极的道德元素,并采用关心和指导的方式将德育知识内容与中
7、学生的个体学习、交往及日常生活相融合,实现知识与生活在课堂上的相遇,最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3.德育方式人性化4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长期以来,中学阶段对于智育看得很重,德育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最终演变为道德说教,缺乏人性化。灌输式说教导致了学生思想呆板、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磨平了学生的原有个性,更谈不上发展了。 从创新的要求来看,学校德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和训练循规蹈矩、固守教条的产品,而是要在德育的过程中促进中学生个性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将学生培
8、养成为一个个积极的,具有批判性,能够独立地思考的人,而且重要的是要能够适应生活,能够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德育方式要有所改变,要生活化、要人性化,要突出学生这一曾经失落的主体,尊重并突出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地位,根据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 三、结语 总体而言,中学的德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导向,德育要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将教学与学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