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2273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提问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提问的策略 摘要: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三个策略:营造情境,多维互动;把握时机,适时提问;体验乐趣,科学评价。教学中师生互动互助,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多维互动;适时提问;科学评价 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教师课堂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
2、创新意识,激发其为追求真理,解决问题而努力探求的强烈愿望。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激发思维活动的波澜,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摆脱过去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如何互动提问?现联系地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营造情境,多维互动 在课堂中依据教学要求,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质疑提问,是师生互动提出问题的重要基础。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相关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3、.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质疑提问 乌申斯基说:“6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可以更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产生兴奋点,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让他们开阔视野。在教学中,教师作为示范提问的引路人,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时,先引用毛主席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提出坐着怎会日行八万里?是不是地球上各地都可日行八万里,有没有违反科学原理?学生听到问题后,被激起很大的兴趣,积极思考,分析诗句的含义,原来是因为赤道的周
4、长是四万公里即八万里,当身处赤道上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它的周长,所以,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了。教师及时点拨自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形式并阐述地球自转速度纬度分布特点。这样既有效地克服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 2.用贴近生活的实事,引发学生思考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讲《海底地形的形
5、成》时,先播放了311东日本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对社会及自然造成的破坏,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因而对于地震的成因的好奇心完全被激发出来,教师及时引导他们不断地提问、思考,联系教材中的板块构造理论知识点,解释地震产生的原因。然后还设置相关探究问题:“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有哪些?”6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火花激烈地碰撞。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讨论探究地理问题,质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欣慰感和满足感。 二、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得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1.把握提问时机,注重提问质量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支持学生创新精神。同时,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提出问题,保证全班同学听清问题,
7、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尽量避免突然的发问。 如,在讲《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介绍湿地的保护时,教师先给出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洪等材料。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出湿地具有的生态环境效益。再给大家充分的时间考虑,逐步分析湿地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提问,完成知识学习。提问可以在教学中的任何时间进行,在不同的时间效果是不同的,湿地的保护一节中把握了提问的最佳时间,提出了递进的问题,抓住了最佳时间,使各个问题环环相扣,充分发挥了问题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质
8、,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2.有的放矢,循序渐进6 提问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提问的难度也要以多数同学能回答上来为准,切忌提大而空和细而浅的问题,且突破口应选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规律。问题的表达要明确,能让学生听明白,防止问题提得过于笼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提问的答案要具有开放性,设置的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保持从易到难,提出问题时,教师注意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从容自若,胸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