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652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谈初中数学课导入法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初中数学课导入法之我见 【摘要】结合课程内容的特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小结出复习旧知、类比、动手实践、反馈、情境问题设疑式、强调直入式、画图直接等七种导入法. 【关键词】导入法;复习;类比;强调直入;画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由于长期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我始终认为: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导入是
2、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试验,并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目的是扫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复习旧知导入法我经常使用,如在导入因式分解的环节中,先是复习因数分解、整式的乘法、乘法分配律,再反之得到因式分解.又如在新授二次函数时,我是先通过简要回顾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以及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要领,再加以举“投球”抛物线实例,引出二次函数.4这样,贴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而且新旧知识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使学生学起来有旧知识可模仿,从
3、而克服畏难情绪. 二、类比导入法 在类似、相近的课程内容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类比导入法,效果明显.初中阶段有许多的课程内容是类似、相近的,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分式与小学分数的约分、加减法,相似与全等,等等,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时,先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边上的高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又怎么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获得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当然,在运用这种类比式教学的同时,又要在后来的教学中认真地比较其中的差异,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 三、动手实践导
4、入法 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享受了动手实践到发现真知的快乐.又如,在导入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自制三角架与四边形的框架,比较其稳定性,自由争论,在动手体验中进入新课,学生反映良好. 四、反馈导入法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在批改作业、测验评卷中要详细掌握学生的知识弱点,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在作业或测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
5、肯定或纠正后再入新课.4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针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在问题的争议中发现问题,找到该节课需要解决的焦点,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情境问题设疑式导入法 问题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名同学想依照小朋友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另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6、,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强调直入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重要的东西感兴趣、专注的特点,一上课就强调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直入式导入法.如有以下导入: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中的重点,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为将来学习深造打基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章“圆”(第1课时).又如以下导入:函数是我们初中数学的重点,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后又一重要的函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反比例函数. 七、画图直接导入法4 在几何图形课程的导入环节中,要重视学生
7、画图理解图形的关键要素,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入中,一上课就说:同学们,我们来先画一个三角形,再量取其中两边的中点,最后连接这两中点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笔者放慢语速,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这样的导入,既能使学生直观体会到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特征,又能为本节课开展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做准备. 总之,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法很多,还有教具演示导入法、讲故事导入法,等等,方法的选取关键在于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
8、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