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3507
大小:11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数学课程统整:从理解到行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程统整:从理解到行动 摘要:在课程改革已然行进十多年的今天,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仍然是片面与狭隘的。文章从课程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度,解读了小学课程统整的现实需求、理性思考与探索实践。从“教”的课程到“学”的课程,从“学”的课程到“研”的课程,从“研”的课程到“创”的课程,深入阐述了课程统整中三个层次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39-05 收稿日期:2013-03-12
2、作者简介:王岚,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1)副校长,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武进区名教师。 关于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仁智各见。课程是教学的科目,课程是学习的进程,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而在一线教师的眼中,课程又是什么?从理想的课程到可能的课程,从可能的课程到现实的课程,在教、学、研中,我们收获着个性化的理解。 一、源自一种呼声――让教学从问题走向研究 【现象1】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师小结:像0.1,0.3,2.1,7.8...
3、.这样的数都是小数。13 生举手示意:我在超市里看到过零点九十九,是不是小数呢? 另一生:小数是不是都是很小的数呢?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研究。 【现象2】三年级教师期初集体备课。 师1:本册教材共分为十个单元,分别是…… 师2:从教材编排来说,各单元内容分散安排是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与数学逻辑体系的。 师3:但板块分割过多过细,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一个学期多达十个单元,像“认识分数”“观察物体”这样的单元都只有两三课时。教学中有蜻蜓点水之感。 师3:“统计
4、和可能性”和“观察物体”,在不同年级多次出现,就要避免在同一个层面上无谓重复。 师4:是呀,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什么而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一直是教者常问常新的三个本原问题。从现象1来看,这位教师无疑已经在课堂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不越雷池半步,不肯定不否定不追问,而以“这些内容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研究”作为搪塞,这样的现象不仅在家常课中司空见惯,就是在某些名优教师的展示课中也可管中窥豹。而现象2中,教师们已然遇到或者预见到可能出
5、现的问题,以教材为蓝本的课程与以师生为主体的课程之间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文本课程与现实课程之间的鸿沟,需要师生携手逾越。13 面对现实的问题,基于理性的思考,我们以课题组为研究单位,开启了一段课程统整的研究之旅。 二、源自一种觉醒――让教者从系统视野出发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世界是众多关系的集合体,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需要建构关于数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过程的系统视野。 (一)数学世界中的“木林森” 数学世界对于教师而言究竟是什么?是一棵葱郁的大树?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还
6、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一叶障目”者有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者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进行分类,那么对应的分别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教育理论积淀日益丰厚、教学经验逐步增长的同时,决定着数学学科本质导向的学科知识却常常被人淡忘。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到“深入”与“浅出”,不仅要系统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跳出小学视域对几何学、代数学、概率论等有所了解;不仅要知道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还要能明了知识的核心思想、来龙去脉与教
7、育价值。 (二)儿童视域中的“点线面”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体――13儿童。数学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每一个儿童的数学学习都是基于自身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儿童学习什么,还要关注儿童怎样学习,以及如何促进儿童积极学习。需要教师明确儿童成长的关键点,明晰儿童认知的发展线,明辨儿童发展的立体面,让数学伴随儿童发展、陪伴儿童成长。 (三)教学空间中的“长宽高” 教学空间不应是闭塞的,而应是开放的
8、。教学过程不应是线性的,而应是立体的。儿童学习的数学不应是数学知识的简单汇集,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原味解读、数学学习的原态发生、数学思维的原质提升,构建出具有数学教学意义的立体空间。通过拉升长度(研究的时效性)、拓展宽度(学习的延展性)、提升高度(数学的思想性),构建出独富数学特质的“长宽高”三维教学空间,使得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智慧的启蒙、素养的滋润和生长的力量。 三、源自一种行动――让课程从实践深处创生 (一)从“教”的课程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