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620771
大小:14.4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1-15
《从反思到行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反思到行动]湄公河行动观后感800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校本教学管理。指出,校本教学管理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观念,从学校文化继承和创新等文化领导的角度,改变学校中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反思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文化领导层块管理教学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管好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以往的外控教学管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创新、民主、开放、动态则成为新课程教学管理的发展方向。一、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受现行教学管理中一些弊端的影响,学校存在以下
2、问题: 1.教师的学习能力薄弱。由于学习资源相对短缺,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也不强,加上没有很好地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氛围,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非常薄弱。根据对我校教师的前期调查发现,教师读书时间少之又少,平均每位老师一周看书的时间不到一小时。 2.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滞后。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导向性的政策都提出需要对教师评价进行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对教师教学评价还是直接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这种评价已经不能促进学和教,而是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学和教的桎梏。 3.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同伴互助的激情。很多时间都是一个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做听众,教研活动不能形成主题化与
3、序列化,教师说与不说一个样,没有形成以问题为主的教研格局。二、“反思――行动”学校校本管理的实践研究理论架构我们意识到,学校教学效能的产生必然涉及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这三个角色,并且每一个角色按照过程范畴来分大致可分为个人、小组以及全校三个层面,所产生的效果又涉及到行为、情意及认知三个范畴。因此,按照这样的划分,校本教学管理过程可以构成以下的矩阵图,如图1所示。图1校本教学管理过程矩阵从校本教学管理过程矩阵图中可以看到,与钻探教学管理中的领导工作被看作是个人行为不同,校本教学管理的领导是个人、小组及全校三个层面的架构,并且不仅是产生行为的效果,也要产生情意和认知的
4、效果。也就是说,领导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到整体协调的过程。只有不断协调,才能产生学校校本教学管理的最大教学产出效能。三、“反思――行动”学校校本管理的实践操作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完善,我校“反思――行动”学校校本管理模式操作如下: 加强情意范畴建设,营造和谐行为形态文化 1.建设民主的学校制度情意范畴。我校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以平衡控制型校本管理模式作为支点。其目标是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做好关键决策,同时依赖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充分地发挥民主的力量,使我校在校本教学管理实话中加大政策制定的决断性和预测性。 2.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情意范畴。我校
5、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真正成为理念的施行者,实现从知到行的渐进转变。 3.建设发展性校园舆论情意范畴。在校本教学管理工作中,注重教师的舆论建设,培育共同信念,遵循“充分信任”的管理原则,设立合理有效的诱因,以政策导向激励、成就导向激励、发展导向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肯定并鼓励教师的工作、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加强行为范畴建设,构建“反思――行动”的操作系统 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为研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反思”型校本教研的构建。我校在促进教师反思的环境建设中,
6、积极构建“反思型”校本教研校园文化,并在整体校园文化浸淫下,通过个人、同伴和学生、专业的资源三个反思促进点,激发教师问题欲,形成反思氛围。 2.“反思――实践”的联结形式。“反思型”学习组织的构建,给老师搭建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平台。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课题行动研究。为改变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虚浮现象,我校开展了“协作组课题研究”活动,我校的课题行动研究以“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践解决方案――结果讨论”四步骤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堂教学探讨和教师讲坛。教师讲坛就是教师就学校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主题和课堂教学的问题开展交流和讨论。 学生论坛。我
7、校的学生论坛为每半学期一次,主要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见解,并且即席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在听众位置上,从另外一方面获得对自己教育教学成效的反馈。 学术沙龙。学术沙龙在遵循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关系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自愿组合,以及行政协调,很好地组合了教师力量,对于发挥教师才干,挖掘教师潜能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四、“反思――行动”学校校本管理的实践研究的效果通过全校教师的努力,参照课题目标,主要达成了以下效果: 1.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教师通过整体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