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899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生本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本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进行课改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文通过一些体会和做法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生本理念;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就指
2、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评价一堂好课,不是看教师讲的怎么好,而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这也再次地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就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结合课堂中的几个环节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4,所以上课初要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针对课堂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情境时需要考虑如何将课堂气氛的渲染同学生下面的学习巧妙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
3、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逐步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自主质疑,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要求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前应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求新知,不断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学,
4、教师巡视: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落实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责任意识。每次自学前教师都应给予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提升自学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边学边做好读书笔记,理清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找出重、难点,自己要能为自己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三、多元评价,实践学生间的合作探究4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积累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
5、合作探究。班级有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兼顾好、中、差的学生。每个成员将自己的问题向小组提出,小组讨论解决,最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教师提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每个人在回答问题时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小组的意见,教师对个人(小组)的表现要有多种评价激励措施,如口头评价、小组加星制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力争遵循“四讲一不讲”的原则来操作。即:重点的知识要讲;难点的、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要讲;知识间的联系要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规律一定要讲;但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坚决不讲。 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
6、的学生都有提高,有些人误认为在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会影响自己学习成绩,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小组内互帮互学、纠正错误,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 四、训练检测,完成目标探究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训练检测尤为重要,数学课更是如此。教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一组难易兼顾的测试题,这并非是出题考学生,而是随着教学的进程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考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找出学生没学会的原因,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矫正,直到学生明白。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
7、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课后还要进行跟踪指导,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做到“堂堂清”。 五、迁移应用,提升拓展探究能力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一是为优秀学生吃饱准备的加餐,是满足有个性特长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为教师调整课堂时间与内容准备的缓冲地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4 拓展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不能急于当“评判”、“接话”,硬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要真正体现生本理念。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8、的关系,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应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主动的、充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不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