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761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课堂教学浅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少讲学生多学――课堂教学浅议 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进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用新课标的理念去重新审视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免感到有较大的遗憾:教师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和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正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一味的多讲,因而也放弃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学生弥足珍贵的天性和好奇心、独特性、创造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悄然流失。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导致教师身心困乏而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那么,怎样才能
2、改变这一现状呢? 我们必须把课堂开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多渠道的教学,尊重学生这一主体,以人为本,留住学生的心,开拓学生的脑,让学生活起来。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讲多与学生的学少之间的问题。学生和老师都要树立这个观点,学熄灭只有在单位时间里少学精学,才能实现多学。只有在少得(把每一个问题搞懂)的基础才能实现多得,贪多求全、囫囵吞枣,适得其反。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讲多练少,教多学少,静多动少,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锻
3、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动口和动手,给学生展示的平台。4 每一节课好比一部电视剧,教师要做一个好导演,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演好每场戏。这就体现了一个教师要少讲,而学生要多学的宗旨,让学生亲自实践。如何做好这个导演呢?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得多,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自愿的去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要才。 第二、教
4、师既要做到少讲,又要提高课堂效率。 要提高效率,必须要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备课,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之有学习成功的满足感。精心设问,让每一次提问都成为引导学生思考的点金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学不单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轨迹可循。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它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5、不能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要鼓励他们每一个人都活动起来,都是课堂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答问,勇于动手动口,主动探索知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避免教师一遍遍的机械乏味的泛讲,效果也大不一样。这时就不需要教,而是要求学生去多练了。这样交流对话就会开创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先学后教或以学定教”的方式。4 先学后教的含义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果产生疑问,就鼓
6、励、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个人探究或小驵讨论后仍存在问题的,教师精教。这样让学生学会感悟,从中悟出道理。学生在讨论、质疑后去听教师讲解,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以学定教是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生的活动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后要及时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反思教学效果,而不是一味地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否则又将回到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中。 第四、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对学、群学)为关键,探
7、究学习为根本,学生才能多学多得。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的自觉预习,独立思考、作业、小结,这也需要我们教师花时间、力气培养。合作学习就是现在的学生结对、分小组学、小组展示、全班展示。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氛围浓,学习效率一定高、收获一定大。不要小看这份教学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探究学习,不要太抽象化、高深莫测化。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吃老师喂的现存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也能使学生多学多得。4 总之,在多学少教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
8、才有味道,至道要自己悟才会受用。多学少教要求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设计的目标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同时设计的目标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兴趣的任务终将被“搁置浅滩”。 所谓的多和少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辩证的认识和处理,我们教师要根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