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6584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自己的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自己的书 (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四川攀枝花617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在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把人的大脑看作是一个银行,那么阅读即是“存款”,表达就是拿着支票提取存款。只有当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丰厚,其表达才会畅达和得心应手。我们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这是一条最朴素而又最有效的方法。 1.课上让学生自己读书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读书时间太少,他们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肢解和烦琐的分析占去了。我们的老师已习惯于条分缕析,习惯与层层解剖。我们整天分析杨梅、葡萄的美味,就是不让学生尝一尝;我们整天强调阅读的重要,就是不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这种做法不是十分荒谬吗?可是,为什么这十分简单的道理我们许多教师却不明白呢?我想不是不明白,这里有个观念问题,这就是我们对学生不放心,“我讲他们都听不懂,让他们自己看能行吗?我讲他们都不想听,让他们读能读出个名堂来吗?”再说,大家都在拼命讲,我们把时间'浪费给'学生读,而学生对有些问题的把握肯定不如老师准确,万一考试考杂怎么办?那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还是随大流、求安稳吧。于是乎,“讲”和“析”成了我们教师的“看家本领”6 ,以讲为主,讲练结合成了我们惯用的教学方式。既然讲起来了,往往一发而不可收,自然也就不在考虑还有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了,有的干脆就是一讲到底,稍稍有点“主题意识”的也就向学生问几个问题,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最终还是要回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来,回到教参的“统一认识”上来,学生哪里还有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他们只能顺从定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他们在教学中充当了帮助老师完成教案任务的角色,那里还有什么创造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怎能不失败?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好:“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的能力养成是致命一击。”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经验汇兑”过程。读书越多,从作品中兑换作者的经验也越多。清代张潮讲得好:“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主观想象去汇兑语义。所以要把阅读还给读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我们教师“讲”出来,而是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是两个灵魂的接触,是理智的转换,情感的交流,意志的磨合。事实上,任何一部作品,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他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非硬性规定的自由空间,”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起所表达的意义。德国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任务姚斯说的好,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象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的在他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时的存在。”6 如果我们一定要用统一的结论去框定作品的理解和价值,追求精确性、标准性,那只能使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审美联想变得日趋封闭和狭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思想性的奴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我感受。中央教科所的张鹏举先生说的好:“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 2.课下让学生读自己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写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准广告等等。”而目前课外阅读很成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也不想读书。关于前者,我不必多说,这里我想谈谈学生为什么不想读书。其一,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显得很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这种现象很自然的渗透到我们的一些学生之中,他们愿意把一点有限的时间花在电视上、网吧里,却不愿意用来读几本书。其二,是受功利心的制约。正是因为时间少,所以,学生在“读书”和“分数”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6 分数”。客观的讲,语文是一个长线工程,同样花了时间,收效却不如数学来得快,因此,不少学生舍得把时间花在习题上,而舍不得花在语文上。其三,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显得有些操之过急。《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一提起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读名著,读经典,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都塞进学生的脑海之中,问题是这种做法现实吗?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实际,从学生的阅读的现时可能性出发,“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比如,你可让他读些童话故事,读些民间传说,读些科幻作品,《故事大王》、《米老鼠》这些杂志不是很好吗?如果一定要让学生读名著,可让他们读一读格林、安徒生童话,读一读《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卡罗林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为什么会从英国走向全球,吸引着时下这么多儿童如痴如醉的阅读,原因就在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人说,童年是一只歌,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篇论文。是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所以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规范学生的阅读。 另外,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有人喜欢“大江东去”,有人偏爱“小桥流水”;有人钟爱鲁迅,有人专注于余秋雨。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我们不必强求一律这就如同有人喜爱穿西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叫人家穿西装呢?6 从阅读的功能看,小学生阅读基本上属于学习性阅读(积累性、理解性、发展性),不要非让学生读高品味的作品不可,只要健康就行,管它含有“维生素”还是“蛋白质”呢?吃总比不吃好,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他们饿得面黄肌瘦还在这里大谈这盘菜成分多,那块肉营养高,可就是不让学生吃自己喜欢的东西。 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这样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我们要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不要从学术的角度”、“大师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阅读,而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通过读书,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认识改变了,感情升华了,方法迁移了,素质提高了。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开辟课外和校外阅读的第二、第三课堂,面向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生活实际),让阅读课有一个大课堂、大读物、大空间。 3.教师:是“导游”,是“引店员”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导游”,要把学生带入美丽的自然风景区,让他们自主欣赏和享受那属于他们的独特风光;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引店员”,要把学生带到那最实惠的饭店,让他们尽兴品尝和咀嚼那适合他们口味的菜肴。 课上,我们要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主题角色,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深入到作品中去;同时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适当点拨,帮助他们解惑;组织他们交流阅读感受,开展阅读“争鸣”,给他们设“自主餐”;让他们有“如逛超市”的感觉。6 课下,我们要去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生兴趣,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饥饿感”,为他们打开一扇文学窗口、文明窗口使他们走向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女诗人素德格郎恳切的告诉世人:“人啊,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儿人类眼睛从事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这句话对我们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吗? 让朗朗的书声成为语文课上的独特风景! 让丰富的作品成为学生课余精神大餐!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