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4629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三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三策略” 【关键词】数学审题能力三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66-01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审题不到位,是不可能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不够严密,因此,审题便成了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一个“瓶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呢? 一、还原“题境”――化抽象为具体 新课程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
2、教材中呈现的数学问题往往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在此,笔者将其定义为数学问题的“题境”。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因此,他们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的“题境”还是比较陌生的,这就给他们正确审题带来了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题境”设一设,从而让他们正确理解题意。 在一些高年级的数学问题中,其数量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学生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容易出错。针对这一类数学问题,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来模拟“题境”4,从而正确审题。例如,一个山洞长3000米,一列火车长300米,如果以每秒20米的速度开过这一个山洞,要多长
3、时间?很多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就用3000+20=150(秒)这个算式来解决。很显然,学生解决问题时没有把火车本身的长度算进去。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书本当成火车,把课桌当成山洞,让他们通过实物模拟明白“火车”要从哪个点开始到哪个点结束才是真正过了“山洞”,理解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要加上火车本身的长度,从而达到正确审题的目的。 借助实物还原“题境”只是把数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方法之一。教学中,类似的方法很多,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学问
4、题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等,都能够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解答一些条件隐含的数学问题。 二、紧扣“题眼”――化复杂为简单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比较零乱,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从而导致审题错误。数学问题中的关键词句就是“题眼”,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紧扣“题眼”,化复杂为简单。 例如,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甲工程队单独修完需要6天,乙工程队单独修完需要4天。如果甲工程队单独修完这一条路的1/2后,再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合
5、修,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对于初学工程问题的学生,他们在解决这一题目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审题时没有正确理解“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这一关键句,也就是本题的“题眼”4。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一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和问题,然后让他们思考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哪一些条件是最重要的。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找到“长1200米的路”这一条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用到,是一个多余条件。从“甲工程队单独修完需要6天。乙工程队单独修完需要4天”这一条件中可以知道甲工程队和乙工程队的工作效率,也是比较明显
6、的。“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求出剩下的工作总量与甲、乙两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之和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养成找“题眼”的审题习惯,并以“题眼”为突破口,就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三、拓宽“题路”――化单一为多元 所谓题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学高年级的一些数学问题中,解法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条件出发进行审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从不同角度寻找条件,从而让问题得到多样化的解决
7、,这样,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灵活思维。 例如,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题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条件出发进行多种方法的解题。根据“汽车行驶的路程+摩托车行驶的路程=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可以这样列式:80×5+50×5;根据“(汽车的速度+摩托车的速度)×相遇时间=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4这一数量关系,可以这样列式:(80+50
8、)×5;根据“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一汽车行驶的路程=摩托车行驶的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如果把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设为x米,可以列出方程:x-80x5=50x5。 这样,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出发,然后在审题时从题目中寻找相应的条件进行列算式或者列方程,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