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

ID:31143161

大小:11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7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_第1页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_第2页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_第3页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_第4页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命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进展及其阐释空间的拓展  一般来说,“一种教育价值是否需要立即转换或被取代,取决于两点,一是它得以存在的文化背景,二是它本身是否还具有发挥的潜力和变革的余地。”[7]39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表明,实现现代化乃是目前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还需要现代性的教育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发生身份误置,认为当下中国教育应当‘直通式’进入后现代,那必然是一种出位之思。”[36]更何况,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离真正的现代性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教育的理性精神和科学因素不是

2、太多,而是远远不足!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还远未化为人们普遍的教育信念。质言之,现代性的教育价值还远未充分地展示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性在本质上趋向于未来而不是过去,它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现代性永远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37]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性本身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状态的“流动”性存在,它还具有变革的余地和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新课程改革,就是教育现代性体系的一次自我完善和发展[38]。至于说传统教育,

3、我们可以继承创新,但是完全还原于它,显然不合时宜。总之,基于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事实,基于现代性的“进步”信念和求新意识,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前景应当是:回收传统教育精华,吸纳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合理批判,继续完善和推进教育现代性。9  综合上述,现代性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代转变的宏大视角,它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阐释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纵横伸展,想必还会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J.;哈勒,M.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

4、马斯对话[M].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95.  [2]本文所说的阐释空间,是指阐释的领域、学术视野和新的学术研究价值。  [3]哈贝马斯,J.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4]刘亚红.现代性视域下中国知识女性的精神成长历程[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105.  [5]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6]张未民.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8(2):6

5、-7.  [7]金业文.反思与建构: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13.  [8]时海燕.走向新现代性的教育发展观[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6-117.  [9]由于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的具体化和实现过程,所以20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讨论可以看作是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先声。9  [10]褚宏启.关于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1997(3).  [1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论纲[J].教育理论与

6、实践,2000(5):9-10.  [12]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中国教育传统[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66-67.  [13]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4]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44-345.  [15]任海宾.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现代化,2003(6):4-5.  [16]李峻.现代性框架下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7、科学版,2004(4):117-118.  [17]金生?.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扉页.  [18]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7-74.  [19]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20]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25.  [21]高玉.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1):120-121.

8、9  [22]杨兴玉.科际整合的现代性意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71-72.  [23]Weber,M.FormMaxWeber:EssaysinSociology[M].Gerth,H.&Mills,C.,eds.NewYork:OxfordUnivresityPress,1946.  [24]冯黎明.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J].南京社会科学,2013(2):114-115.  [25]吴黛舒.中国教育学学科危机探析[J].教育研究,2006(6):47-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