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

ID:31140871

大小:11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7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_第1页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_第2页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_第3页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_第4页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开放性历史试题何以成为可能?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图像证史,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39-04  开放性材料分析题近来已成高考常态题型,如2011、2012年新课标文综卷的第41题均为此种题型。此类题型通常旨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复杂性,即学生如何建构学习要点以及数量,并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较为全面地判断考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评分。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延续了这一趋势,但因为试题自身的一些问题,相应功能有所削弱。本文拟就此进行评析,以就教方家。  何

2、为开放性试题?一般认为,开放性试题作为素质教育中评判学生是否具有自我个性、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是与封闭性试题相对的、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试题形式。而开放性试题与其他试题的显著区别通常就在于作答方向、思维角度等方面:开放性试题具有答案(结论)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的条件、方法与结论三者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因果关系,等等。因而,这类试题就需要有一定的问题情境和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多维、多元、多向地寻找答案。9  开放性试题的这种特质与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契合性,也决定了它在历史学科考核方式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开放性试题以其设问开放、答

3、案开放以及评价开放,在识记和分析的基础上,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挑战了传统命题方式和教学方式,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开放性试题也成为历史学科高考考查中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好题型。  2013年新课标第41题继续着这种趋势。该题以图片材料分析题的方式通过三幅建筑物图片的方式分别呈现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太殿和英国王宫――白金汉宫和英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设问中,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的关系角度进行中英比较。总体来看,该题具有以下优点: 

4、 首先,材料的使用方式颇为新颖。  相较2012年新课标第41题,2013年对图像材料的使用更为新颖(2012年第41题与其说是图表,还不如说是以图表方式出现的文字材料)。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和记录,它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它的解读探索其背后潜藏着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信息。图像文本具有的直观、易解、形象等特点,能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和情境,可以更直观地激发历史学家的灵感,推导出其他文献材料不能给出的合理的历史想象,图像不立文字而直指人心。也就是说,图像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方面,图像本身可以作为历史

5、的“证据”存在,为研究提供线索,甚至在某些方面,无图无以立史,例如清代地理学的最高成就,就集中体现在采用西方近代梯形投影法勘测与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上;另一方面,图像――尤其是一些纪实性图像绘画――9可以帮助解读文字史料,引导历史想象、并为文字史料提供佐证以证明某段历史的真实性。2013年的“以图证史”,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也改变了以往多采用文字材料进行历史分析的情况(至少在新课标高考文综卷主观题中)。  其次,立意初衷较好,设问出新。从出题方式以及事后的示例答案表述中,如考生可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

6、答,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即以开放性试题的方式引导考生从三幅图片出发解读政治与建筑间的某种既定联系。而建筑与政治的关联也是近年来较为时髦的话题,如美国学者哈里斯的《建筑的伦理功能》、英国学者萨迪奇的《权力与建筑》等著述近年来都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中国古代宫殿(如故宫)、宗祠、衙署、天安门建筑群、当代地方政府办公楼、古代厨房灶社、苏联时代的建筑、美国的白宫等视角探讨权力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命题人的话题选择无疑具有一定新意。  表面看来,该题应属于一道“开放性”历史试题。但笔者以为,该题却因为缺少了开放性试题的诸多应有之意,而有些流

7、于表面。9  首先,在开放式试题问题条件的设定上,以图证史方式存在自身的弊病。虽然图像可以作为历史学家还原历史真相时不能忽视的资料证据,但有其先天不足,图像资料不可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多少都会有一些作者主观的加工与发挥。正是图像具有的这些主观性、含糊性、多义性等特征的存在,使得图像证史法在可行性与价值性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对于图像证史运用中存在的两难和悖论,我们需要秉持谨慎的态度。历史理解的多元性迫使我们在接触一幅图像时,必须尽可能去了解该图像创作者的个人背景与立场,以及创作者所处时代背景、选取角度等等,并加以甄别。  以2013年新课标第41题为

8、例,立意初衷虽好,但是仅以孤图太和殿意图指向中国古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