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

ID:31036658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_第1页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_第2页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_第3页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_第4页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比较中咀嚼出语文的味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

2、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上出语文味》程少堂)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主要侧重于“表现什么”,关注点在于“说了什么”,以言语内容的方式呈现,至于言语的形式,言语的意图不予关注;语文学科则不仅关注“表现了什么”,更看重“怎么表现”,“为什么这么表现”。而恰恰是这些环节可以集中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接近语文的本源。6  读者从语言的角度,对语言的特点、风格进行辨析、欣赏、品评、玩味,对语言的意图

3、进行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语言的品味,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文本语言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呢?比较,作为“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语)是语言品味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通常写法作参照,发掘非凡表现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陌生化”就是打破常规的语法语序,使语言感觉化、情绪化,不呆滞套板,充满活力。

4、它能够创造一种新的作品风格,引起人们对作品意蕴的充分兴趣,从而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意境。下面是笔者在《相信未来》的教学中,对一个特殊语序的句子进行品味的教学镜头。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诗歌第三节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同学们更倾向于第二种读法“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果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方式这两句话分别该怎么说?  生: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我

5、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你的语法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反应很快。这是常规的表达方式,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写呢?  生1:这样太普通了,诗歌语言讲求新颖。  生2:文中的句式通过倒置的方式,突出喻体,给人气象壮阔的感觉。  生3: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表现诗人的满腔豪情。6  师: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产生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相信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们把对上面的种种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  (生齐读)  我以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

6、作为参照,引导学生比较探究语言的运用方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排列组合规律,并通过进一步的朗读让学生体味作者选用陌生化句式的匠心,发现这个句子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样的比较给学生设置了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探索的兴味。学生活学活用,在一次《月下校园》的片段作文中,写出了“月光将黑夜点燃”这样陌生化的语言,打破了通常描写的思维定势,让我们获得非一般的感受。  二.漏去句子去品味,无穷意蕴尽可观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如果拿“无可削”和“不得减”作标准来观照语

7、言材料,当能品味到语言的真味。童志斌老师在教学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片断:洋火  朴(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6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师: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在课文中找出它所在的位置。同学们,比较一下看,投影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原文是“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师:很好,大家都很快地发现了

8、问题,投影上的“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这样说话,未免太?嗦了吧?你们觉得呢?  生1:不?嗦,鲁想要暗示周自己的真实身份。  生2: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  生3:不自觉地回到从前。  师小结: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