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36180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忆当年的“学” 思当下的“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忆当年的“学”思当下的“教” 陶行知先生说:“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为了深入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假期语文教师培训班上,学校52位语文教师现场命题作文《我是这样学语文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老师们或凝神遥想,或奋笔疾书,或微笑行笔……回忆、追思、梳理,语文老师心中的学语文方法跃然纸上。52篇真实的学习故事,52位老师学语文的心路历程,52个精彩纷呈的学习样式,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呢? 一、现场作文剖析 1.从叙事中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语文学习内容的变化 52位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最年长的53岁,最年轻的23岁,刚走
2、上工作岗位。年龄的悬殊,在“学语文”这个话题上自然有着不同的认识。 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4位五、六十年代的老师都提到背诵毛主席语录,韦老师在文章中还能大段默写:“人的知识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可谓幼学如漆,这也是时代的印记。 52位语文教师,他们小时候有的生活在乡下,有的生活在城市,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老师们的记忆中,语文教学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记的竟如此相同。背诵整黑板的词语解释,每一篇课文都分段,写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这般的机械与乏味,构成了我们曾经的语文教学的主体,这是一段怎样古板而又无奈的记忆? 2.从叙事中找寻和研
3、究影响语文学习的不同渠道7 首先,广泛深入的阅读对学语文产生巨大的影响。 52位教师的文章中有43位提及阅读,而且以较多的篇幅描写阅读给自己的阅历、思想、生活带来的变化。 50后的林老师深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在文革的那些日子里,说实话,我在学校学得不多,书倒是读了不少。《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红旗谱》《牛虻》……还有文革前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等。‘黄色的’‘红色的’一股脑地灌了下去,有的看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没有关系,无论怎样都不会减弱我读书的热情。” 70后的陈老师坦言:“三年级后的语文成绩惨不忍睹,将我从痛苦中
4、救赎出来的是三个人:语文老师、金庸和古龙。语文老师在五年级送我一份礼物《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因为是对我认真大扫除的奖励,故很珍惜。那时候的儿童文学并不多,倒是被誉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颇为流行,金庸、古龙的语言文字成了我如饥似渴追寻的食粮。” 新世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一代,在她们的回忆中,阅读的书籍有《飘》《傲慢与偏见》《皮皮鲁和鲁西西全传》《五三班的坏小子》《小学生作文大全》《草房子》等等,儿童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的都有,是多元的阅读。 较为有趣的是3位年轻老师都提及了在晓庄师范图书馆当管理员的生活,利用职务之便,没有限制地
5、看书,一摞摞的书就成了语文学习的奠基石。这也不由让我联想起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人物:钱穆、沈从文、毛泽东…… 其次,优秀的教师对于学语文产生深远的影响。7 有29位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描写了小学启蒙老师、中学、师范里的老师。其中两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他们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写了自己的老师。究竟怎样的老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记忆深刻?很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幕仍留在脑海里。 我们不妨分享一下那一篇篇叙事中优秀老师的形象: “吴老师特别有威信,似乎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崇拜他。他轻易不表扬人,但一旦表扬,那孩子就如日中天,在班
6、级里感觉比谁都高一头,威风凛凛。” “记得我初三的语文老师姓王,是个男老师,朗诵特别好,更让我们羡慕的是写一手好字,据说还参加过省城里的比赛。” “现在回忆起自己小学的语文学习,课堂的内容真的淡忘了,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一次次活动、一本本课外书。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个有激情有诗意的男老师,他喜欢书法,喜欢朗诵,喜欢围棋,喜欢文学,喜欢数学。” “上小学了,一个扎着两条俏丽小辫儿的年轻姑娘成了我六年的语文老师,她的声音很甜美,感情很丰富,听她读书是一种享受,模仿她读书是一种快乐。” “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语文课,喜欢他潇洒工整的字迹,
7、喜欢他字正腔圆的朗读,喜欢他微笑的赞扬,喜欢他委婉的批评。” “她是我们学校有名的笔杆儿,曾经围绕她孩子写了一本书,还正式出版了。她的古文功底特别深,能大段大段地背诵我们怎么也读不顺口的古文。就因为她曾夸我‘拟题和选材比较有新意’7,从此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心底里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一句夸赞。”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学习语文发生根本性影响的是老师人格的魅力和学养的丰厚,正如有的文章中提到的“我到底是喜欢老师呢,还是喜欢他教语文?”看来,教师的个人魅力常常大于学科的魅力。 在29篇提及老师影响的文章中,提及最多的是语文
8、老师的朗诵和写字。朗诵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是最能产生心灵影响力的方式之一,一手飘逸、俊朗、清秀的字,是学生特别羡慕也特别想模仿的对象。无需命令,无需斥责,无需三令五申,学生会自然喜欢上语文这一学科,因为“你”就是语文,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