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33735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试论《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 摘要:《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并存在争论的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原音韵》之“中原”不是指元朝大都,而是元代初期以开封话为代表的河南话音系,这个论断可以从历史沿革、早期元曲的创作、音系对比等角度寻找论据。 关键词:《中原音韵》基础音系大都音开封话 一 《中原音韵》标志着近代汉语的开端,是早期官话的代表,也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材料。很早就有学者研究《中原音韵》了,或从制曲角度研究,或从音韵角度探讨,进入近现代,研究更深入。其中对《中原音韵》基础音系的讨论一以贯之,是探讨之中心。其观点可分为四类: 一是认为《中原音韵
2、》音系代表元代大都话音系,即北京话语音系统;[1] 二是认为其音系代表当时或比14世纪稍前的北方官话,而非现在“国语”的祖语;[2] 三是认为其音系代表“当时北方广大地区通行的、应用于广泛的交际场合的一种共同语音”;[3] 四是认为其音系代表的是元代共同口语的语音系统,即以当时洛阳音为主体的河南音。[4]5 经过仔细分析与探讨,笔者的观点与上述四种观点皆不同,笔者认为《中原音韵》记录的音系是元初河南开封的语音系统。 在展开讨论之前,需要说明的是:《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记录的是某地之自然语音,而这个方言是当时具有共同口语性质的标准音。试看《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条:
3、 “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可见周德清作《中原音韵》以“中原之音”为宗。 “上自缙绅所论治国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这种“中原之音”具有通语的性质。 “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 ――这里的乐府,即指当时元曲。“自然之音”与“通天下之语”的相对,这个“自然之音”是汉语在某地自然发展的结果,并为四海通用的,“中原之音”是具备通语性质无疑。 “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
4、受?舌之诮而不悔。”“切闻《大学》、《中庸》乃《礼记》中语,程子取为二经,定其阙疑……圣经尚然,况于韵乎?合于四海同音,分豁而归并之!与坚守广韵方语之徒,转其喉舌、换其齿牙,使执而不变迂阔庸腐之儒皆为通儒,道听途说轻浮市廛之子悉为才子。” ――周德清作《中原音韵》,是要批判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泥古非今不达时变”之众,一种是“用尽自己心,徒快一时意”的“市廛之子”5。这两种人用的音韵都是与“自然之音”对立的,或集古今、或含南北。这从反面说明了《中原音韵》记录的是自然发展而来的语音系统,是某一地之音。 有了这个基础,现在我们讨论《中原音韵》的性质。首先可以肯定是《中原音韵》记录
5、的并不是元大都的语音。这可以从“中原”二字的意义说起,《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一条解释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5]可见,以“中原”指元大都是非常规用法。 再考察前人的认识: 元?曹文贞《曹文贞诗集》卷九:“相君能识归来趣,占却中原第一流。” 元?《云庄礼记集说》卷四:“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卷九:“完颜乘辽宋之乱,一举而下中原。” 明?吕坤《交泰韵?辨五方》说:“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会南北之儒,
6、酌五方之声,而一折衷于中原,谓河洛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 中原或称为中州: 元?陈大震《(大德)南海志》卷六:“大抵建安东晋永嘉之际至唐,中州人士避地入广者众。” 元?陈刚中《陈刚中诗集》交州稿:“大率毒虫毒药广以南多有之。中州人至此,不善宝护,必为所害。”5 以上例句皆出自元代或明代人之手,诗文中“中原”或“中州”都不指大都,这说明即使在以大都为首都的元明两代,“中原”的范围也没有扩大到把大都囊括进来。 再看看周德清的认识: “惟我圣朝兴自北方,五十余年,言语之间,必以中原之音为正。” ――“北方”与“中原”对举,二者意义必然不能等同。 “自隋至
7、宋,国有中原,才爵如约者何限?” ――从隋到宋,京都都在河南山西一带,“中原”必不指大都。 由此观之,“中原”在周德清笔下也是指河洛一带。周德清生于1277年,是地道的元朝人,若《中原音韵》所记之音为大都音,何不直接取名为《大都音韵》或《大元正韵》等呢?这样还能取得朝廷的支持。 我们还可以用前人的探讨证明这个说法。赵荫棠先生在研究疑母的状况及其流变时说:“在极北的语言中疑母要消灭,在长江下游的语言中疑母仍保存。这两种势力互为消长,因此在元明的韵书里中它或存或否……然而在《中原音韵》的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