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32389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5
《审前社会调查的现实困境与完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审前社会调查的现实困境与完善 所谓“审前社会调查即对没有人身危险性的被告人拟判处非监禁刑,进行社区矫正所进行的适用调查。”[2]在我国,审前社会调查最先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中,随后全国各地法院陆续对审前社会调查进行探索,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文件,[3]对审前社会调查规范化操作进行指导,力求使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为审判机关准确量刑提供依据。 审前社会调查开展以来,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种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衔接了法院裁判和社区矫正,确保了二者在实施社会管理的统一性。由于审前社会调查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审前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2、。作为适用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最为广泛的基层法院,如何看待审前社会调查的性质以及如何采纳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也不径相同。法院在依法裁判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困境。 一、现状解读:法官采纳审前社会调查的障碍 1、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法官意志。在实践中,法院对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具有相当高的采信度。社会公众和媒体也在渲染一种“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即判处非监禁刑的保证”7的错误观念,简单地将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同判处非监禁刑之间划上等号。如湖南娄底涟源市法院对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采信度是100%。[4]诸如此类的报道干扰了法官内心确信的形成过程,
3、影响了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如何采信审前社会调查,树立裁判的权威性成为了对法院审判权的又一挑战。 2、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形同“铁证”。法院、检察院无法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无法对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合理性进行答辩。审前社会调查的“走过场”在实践中比比皆是。法院对于司法行政机关认为不适合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意见往往以函或者部门协调的方式来取得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和法院裁判的统一,一定程度上也使社会公众对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产生误解,也会让社会公众对法院的公信力和独立性产生质疑。 3、各地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不规范,全国范围缺乏统一样本。全国各地陆
4、续开展审前社会调查的实践,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样本和内容没有形成统一格式,调查主体不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的公信力。从调查主体上来说,实践中开展得较好的省份一般都在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办公室,由社区矫正办公室及其基层司法所承担调查工作。有些西部省份,没有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办公室,甚至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也没有开展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只能由被告人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简单的证明材料。7 4、流动人口监管难,司法行政机关互相推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频繁流动已然成为了中国的国情。而流动人口由于居所和
5、工作的不稳定性,流动人口的犯罪率也在增加。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比较滞后,一旦发生流动人口犯罪的案件,犯罪地的司法行政机关往往以流动人口在本辖区无固定居所拒绝接收被告人进行社区矫正。而被告人户籍所在地的司法行政机关又以被告人常年外出打工,无法实施监管为由不同意接纳被告人在户籍所在地实施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推诿,也容易增加当事人及其家属对审前社会调查的抵触心理,不利于日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二、路径探索:从调查到庭审 (一)域外审前调查的借鉴 对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估是国外进行审前社会调查的重点。在美国,主要采用“统计式”的风险评估:挑选一定数量
6、的被矫正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得出与人身危险性相关的“预测参数”,运用统计学理论得出“标准参数”。[5]运用“预测参数”对分成不同小组的成员进行评分,之后选取更具预测意义的方案。 在英国,则采取类似我国的调查评估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1)犯罪情况,包括与犯罪有关的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事实;(2)犯罪人的情况,包括犯罪人的性格状况、社会背景等;(3)被害人的情况;(4)对于案件的量刑建议”[6]。同时根据犯罪人的危险性进行监督分级,有严格监督、中等监督和宽松监督。 从国外经验来看,除了对人身危险性进行评估外,法官也可以通过审前社会调查来了解社区矫正机构对拟判处非
7、监禁刑的意见以及具体的执行方案和监管措施。而后者正是我国审前社会调查所缺失的一大方面。 (二)审前社会调查的自我完善 由于我国立法的空白,我国各地在调查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上差异较大,我们在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制度,进行良好的本土化移植。7 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通过对被告人及其亲属、社区人员的走访,目的是反映被告人潜在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为人民法院决定被告人是否符合社区矫正提供建议。审前社会调查可以实现法院与执行机构的有效沟通,一般来说,司法行政机关在进行调查评估时,应着重调查以下方面: 1、个人情况,包括个人品行、习惯,在校就读表现(单位工作情况)、违
8、规违法记录、经济婚姻状况、身心健康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