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27716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探【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件幸福的事情,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O【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教学的关键是要理解核心、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态度,抓住这些关键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基本知识、学科结构和基本原理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从而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掌握。1备好课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掌握基本的算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屮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学科素养。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目标、重难点等充分掌握,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没有机
3、会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训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息息相关,教材编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牛的年龄特点及学习情况来进行课堂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上好课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屮是否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关键的是教师怎样把握课堂节奏。首先是导入。小学生最喜欢听听故事,喜欢谜语等多种方式的导入,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牛年龄特点的导入方式,教学就成功一半了。比如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情境导入,让学生进入到某个需要加法减法的
4、场景,可以是到超市买东西,可以吃零食,还可以做游戏,总之,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其次是上课。教师要有亲和力,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进入每一个环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但普及,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比如在教学归总问题的时候,解题的方式往往不止一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比如例:某工厂原来要加工一套衣服用布5.4米,经过革新技术后,每套衣服用布为4.6米,如果用原来做234套衣服的布,现在能做多少套衣服。这种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最常见,“总数量泡含货物的总价、总产量、
5、总工作量等。在此类问题中,可根据1份数量x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等数量关系求解问题。由此得出本题的结题思路就应该是每套衣服节约了多少布,234套衣服一共节约了多少,按照现在每套衣服用布4.6米,解题思路清晰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第三,做好课堂小结。每个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是否落实,教师都要用简洁的语言来进行总结。尤其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更是要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对学牛的终身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做好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找到课堂
6、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教师经常进行课堂小结反思,可以让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课后小结也可以延伸到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可以开展课后小结活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得所感都可以作为学生成长的经历。学生的课后反思就是不断提炼与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细心的老师要把握住每一次总结的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许多方法都淹没在时间的浪潮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自存在以来就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对于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儿童创新
7、意识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目标,也是其迫切需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课程改革,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够在平等和谐的状态下不断进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牛的学习兴趣,才能为学牛的后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⑴全守杰,李红惠•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⑵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
8、材?教法.2013(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