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

ID:3102765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_第1页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_第2页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_第3页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给学生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一)  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S.Pit.Corder)在他的《应用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曾经明确地指出:  语言学习一般是在语言习得已经大体完成之后进行的。换句话说,语言教师并不是在教语言本身,而是在教某种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学习语言的人用母语交际的能力早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他已经懂得自己能用母语做些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对于母语的作用何在,至少也了解了一部分(哈利迪,1969)。根据这一观点,语言教师所做的不过是教授学生一种新的方式来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因此,他其实是在试图或多或少扩大学生原有的语言行为手段,亦即扩大学生原有的一套思维规

2、则或思维方式。【英】S.皮特.科德著,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译《应用语言学导论》第97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一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就已明确指出:“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训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第56―5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4  事实是:一个小学生六七岁入学时,他已经习得

3、了母语的基本规则,具有了运用母语进行人际交往的一般能力。中小学十二年语文课程与教学,应该做的事情是:教给他们新的言语行为手段和新的思维规则方式;并且引导他们在言语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长大成人。  语文课程历来以选文这种言语范例作为学生学习语言和言语的载体。范文是作者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言语再现。范文作者的思维方式各有特色,言语行为各具风格,但它们都同样反映着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因此,范文是对青少年进行语言和思维教育和训练的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不论是阅读语体文还是文言文,他们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大部分都能够有基本的了解。但当今的语文课堂,往往还

4、是在范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等等学生已经有了基本认识的问题上,大费周章。在语文课程中教学生学习范文,是要从语言文字表层入手,引导学生去扪摸作者的思维结构方式和言语行为方式。因此,如何从一篇选文中提取可以教授和训练学生学得新的言语行为手段和新的思维规则方式,就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因为它关系到教师将要在这篇选文中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关系到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让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例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葬礼上的讲话时间很短,形诸文字

5、也不过一千三四百字。在短暂的时间里,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世界伟人马克思一生的业绩,表达出对亲密战友的诀别之情,没有高超的思维和言语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历来教科书对这篇讲话稿的解读,大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的事业和传略,或者是体会若干具体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鲜有从这篇讲话稿的思维和言语程序及方式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新的思维和言语手段。  下面,是笔者为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编写的段落内容提纲与作者思维流程的图示(见P10)。  当今的学生距离马克思的生活时代已经太遥远了,对于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斗争的业绩也太生疏了。在中学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学习这篇

6、演讲词,能够对马克思这位世界伟人的事业和精神,有一个大体了解,也就足够了。他们日后还可以在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相关的课程中继续学习有关马克思的知识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学语文课程重要的专责是教会他们新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于是,图示中所标记的:①由叙述一件事实推导出一个观点;②而后用“由果溯因”“由因结果”地去阐释这个观点;③在阐释中运用并列的、扩展的、深进的、转折的等等逻辑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与行文策略,是否就可以成为教给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新内容?  【例2】4  夏衍先生写于1935年的《包身工》,指控了包身工这种劳工制度带给劳苦大众的灾难,揭露半封建半

7、殖民地中国社会本质,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政治意义。作者当年在艰难的环境中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实际,取得第一手真实的详尽材料,以及生动的言语表达,使这篇文字成为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成为语文教科书长期的保留篇目。但是,毋庸讳言,今天的学生并不喜欢读这篇作品,因为它的内容距离他们的生活已经是太遥远了。教师也往往因为它篇幅较长、材料琐细而不大喜欢教。因此,如何从这篇选文中提取可以教给学生的新的思维和言语方式,也是一个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着眼于如下图所示的作者的整体构思和思维逻辑?  利用这个图示,我们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