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20455
大小:7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钱颖一谈-人工智能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钱颖一:人工智能会替代目前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优势2017年09月11日10:51新华网29国务院参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董博越摄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董博越摄6月9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新华网思客共同主办的《参事讲堂》正式开讲。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在演讲过程屮,钱院长围绕创新人才教育提了五个问题,他从国际背景、创新人才缺乏的原因、创造性思维的来源、教育改革方向等方面科学而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
2、国创新人才的现状以及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钱颖一看來,创新的核心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具有创造力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在培育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教育,钱颖一表示有三个因素十分重要:知识、好奇心和想彖力、价值取向。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大家好,担任首期《参事讲堂》的主讲人我感到非常荣幸。特别是在这个高考季,昨天和前天是全国高考日。2017年正值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我非常幸运地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被清华大学数学专业录取。应
3、该说40年前的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我自己的命运。今天我在这里讲的话题是有关教育的,当然也跟高考有关。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叫做《创新人才教育》,这个题目有两层含义,一是创新人才的教育,我要讲创新人才培养屮的一些问题;二是创新的人才教育,是讲在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有创新的办法和创新的改革。首先,今天的演讲是基于我过去11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担任教授的教育实践感悟。大家知道,经济管理是个热门专业,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按照高考成绩这个指标来说,不仅在清华大学,在全国的高校中都非常突出。这些年来,我在清华为数千名学生授过课,同时也与数
4、百名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交流,所以今天我讲的这些问题来自于现实的最新观察和思考。其次,我并不是教育学家,也没有受过教育学理论的系统训练,我的思维更多的还是受经济学视角、方法的影响。我今天并不想用一些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教育问题,而更多的是我从实践屮观察到的现彖,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路加以分析,并且提出建议。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的创造性人才这么少?第一部分我想讲创新人才教育这个问题,我想把它放在我们国家和世界的大环境中来看。那么大的背景是什么呢?明年就是小国经济改革开放的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我们下一步是向高收入和中等发达国家迈进。进入新阶段关键靠“创新驱动发展”,这已经是一个共识,没有争议。创新有多种因素,有技术因素、商业模式因素、资金因素、市场因素等等,当然也有偶然因素。但是在我看来,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具有创造力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培育人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推动力,这就是我把经济发展和创新,以及教育连起来的基本逻辑。回到2005年由钱学森提出的一个问题,现在已被叫做“钱学森之问”。他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主要是讲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但是我想这个问题
6、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也就是说,为什么从我们教育体制Z屮走出来的创造性人才这么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先从我们的国情分析。屮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在校生最多的国家。2017年有940万人参加高考,将会有700多万人被本科或者大专录取,现在我们高校在校生有2700多万,高等教育的在学学生(包括在职的)接近3700万,所有这些数字都是全球第一。相对于这样的巨大人口规模和受教育的群体,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无论是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我们的创新人才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当然,我觉得也应该看到我们
7、在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年来进步可能还不小。用国际上《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在2005年占全球总量13%,到了2015年就增加到了全球的20%,仅次于美国。在数量上确实有很大的进步。虽然论文数量已居全球第二,但科学研究的突出成果仍然还不够高、不够多,我想这也是大家的一致看法。比如像日本,从2000年到2016年这17年间,共有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个。当然作为经济学家,我们不会这么简单地比较,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总量很大,但是人均GDP可能相当于日本的70年代,所以直接的可比性不强。但是我注意到,日本在19
8、80年Z前已经有3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在2000年Z前的20年也有3人获奖。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也就是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单从诺贝尔科学奖这个指标来看,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