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ID:3101570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1页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2页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3页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摘要:创新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如何去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直都是老师们需要关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老师们应该如何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50-01  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1998年6月1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

2、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对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4  二、教师应积极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

3、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

4、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4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

5、新意识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

6、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从而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运用开放型探究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4  所谓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色是:从多方面.、多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黑。它主要特征是多向性、变通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让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出去,从而寻找解决问题更多更好的方法。比如,在实际教学中

7、可运用开放型探究题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放型探究题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开放型,即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分析、探寻使结论成立应具备的条件,即问题的条件是不完备、不足或多余的这类问题。解这样的探究题,要求学生善于从问题的结论出发,执果索因。另一类是结论开放型,即问题的结论不确定,呈多样性的,由于结论不唯一,有多种正确答案,能够体现出解题者的不同水平。还有一类是策略开放型,是指解题方法不唯一,或解题途径不明确的问题,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问题。它要求在解题过程中不墨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