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14686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挖掘美学因素 渗透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挖掘美学因素渗透审美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的任务”。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挖掘美学要素,渗透审美教育。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造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品味人格美、人情美,塑造美的人格;要善于领略艺术美,提高文化修养。 关键词:美学自然美人格美人情美艺术美 新课标中,语文教学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被鲜明地提出来。受此启发,我们不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或许,审
2、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是一个新的亮点,它必将打开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是一个“美”的宝库,其内容包罗万象、美不胜收。从鲜艳夺目的自然美、感人至深的社会美到目不暇接的艺术美,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让人尽情享受;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是一首首优美的旋律,让人心驰神荡。下面,我们不妨走进课本这样一个“美”的世界。 一、欣赏自然美,造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6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朱自清的
3、《春》是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气息、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学习春风图,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母亲的手”和“抚摸”两个人情化的词,令人觉得温馨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短笛”“嘹亮”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如此精美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唤起了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样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
4、中,冬天的济南的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但要走进“济南的冬天”那片美的天地,方法似乎与《春》不同。走进《春》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多方位、多角度去感触江南春天美景、气息、声响。走进济南的冬天,则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济南阳光下的山,则要想象小山充满温情;雪后的小山,则要想象成秀气、羞涩的小姑娘;雪后的山坡的小村庄则想象成一张小水墨画。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语文的概念,让语文课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要发现美,就要给学生一双慧眼,先调动起学生的各种器
5、官,多方位、多角度的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视觉,把握大自然的色彩美、线条美、形状美;通过听觉,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美、节奏美、韵律美;用味觉品尝味道,嗅觉感受气味,触觉感受质地;甚至调动起第六感官――直觉。这样,在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反复作用刺激下,学生的五官产生了“在一定事物或现象影响下体验审美快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他们只要看见美物、听见美声,只要观照到“美”,就能不假思索地产生美感。6 二、品味课本中的社会美,塑造美的人格、陶冶美的人情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中心。笔者认为人物美有两个层次:人格美
6、、人情美。 人格美是人自身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巨大才智的美。比如艰苦卓绝的斗争、坚韧不拔的追求,无私的奉献、英勇的牺牲;比如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净化、智慧的闪光、生命的燃烧。 《雷电颂》中,屈原以高冠长剑、雄奇古朴的外表和忧国忧民、献身真理的心灵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人格峻洁之美。臧克家的《有的人》“俯身甘为孺子牛”,刻画出其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形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又表现其彻底的牺牲精神,“无我”的人生境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表露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
7、情怀,产生了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无不让人仰之弥高,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面对这些人物,我们就会像面对拔地摩天、浑无际涯的崇山大海,惊服、赞叹、敬畏、感动,几至不可仰视。这种“仰视”正是对其人格美的一种审美反应。这种审美反应,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回肠荡气之感,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精神得以升华。 人情美也是语文教学中应该挖掘的重要因素。也许人情美不象人格美那样崇高、伟大,但它来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闪烁着一种朴实的、温情的人性美,更便于学习、接受和模仿。小说《麦琪的礼物》揭6示出人性中美好的一
8、面,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教师不难引导学生悟出一个生活哲理: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散步》中写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一滴露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奶奶疼爱孩子,“我”体贴母亲,无不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刘白羽《白蝴蝶之恋》写一只受伤的小蝴蝶在作者的心中所引起的感情的涟漪,表达了对美而孱弱的事物的同情、怜悯,又是对生命的关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挖掘人性中的善的天性,学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亲人、尊重人,学会设身处地体贴人、理解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