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14205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数学主题图使用的误区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主题图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所谓数学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形、图表、图画(包括必要的文字)等。主题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如
2、下: 一、忽视存在――淡化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 如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教学,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引入,信息比较丰富,学生容易在主题图中流连忘返,从而影响算法的探索与交流。于是不少教师改为直接出示算式进行教学。其实这样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计算教学之中。这里的主题图承载着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 二、随意更换――曲解了主题图的编写意图 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教学,教材的主题图是“百羊图”5,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大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算
3、意识。如果把主题图换成一张“十乘十的百格图”,十格十格地呈现,就会曲解编者意图,降低思维含量。 三、机械使用――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处理 在使用主题图时,出现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巩固练习。用主题图创设情景我们要努力把握好主题图怎样呈现,什么时候呈现,还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任务特点有所区别。 四、过分铺展――忽视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先出示主题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都很兴奋,嘴里只嚷嚷:“我知道!我知道!”“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在参加比赛,有的在跑步,有的在
4、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喝牛奶。”这时马上传来一个小朋友的声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看他们好像在吃月饼,上次妈妈给我买的月饼就是这样的。”这时又有小朋友接话道:“我也觉得不是牛奶,好像是饮料!”于是小朋友关于牛奶和饮料争论了十几分钟。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冲淡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影响了“双基”的落实。 那么,如何让教师走出主题图使用的误区,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理解内涵 首先要正确理解内涵,明确主题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1.主题图的种类5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主题图大致分为三
5、类: 第一类是出现在单元前的主题图。这类主题图容量大,涵盖广,蕴含了整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如四年级下册第2页“冰天雪地”主题图。 第二类是出现在某个教学内容前面的主题图,这类主题图呈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如,二年级下册第12~13页“求平均数”主题图。 第三类是出现在练习中的主题图。这类主题图或提供原型,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如二年级下册第6页练习一中第1、2题等。 2.主题图的特点 首先,主题图具有生动性。如二年级下册第95页第8题,篮球比赛上下半场得分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主题图具有教育
6、性。如一年级上册第42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包含着关于讲卫生、爱劳动、与他人合作分工等思想和情感教育内容。 第三,主题图具有导向性。如二年级上册第54页解决问题的主题图,提示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主题图的作用 根据承载的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类: (1)引入5 二年级上册28页例3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只起引入作用。对于这类主题图,可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不必对非数学信息过分强调和渲染。 (2)引领 二年级下册29页的例3的主题图,具有引领作用。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
7、之后,还要对比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适度开发主题图 用好主题图,老师还要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处理,达到优化的目的。 1.使图意“厚”起来 主题图大都以“场景图”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信息量有限。在教学时,老师可充实一定的背景材料来展开,加深学生的认知。如一年级上册75页加减混合,可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亲身感受计算的先后顺序。 2.让内容“少”起来 有些主题图纷繁复杂,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合理取舍,让内容变得少一些。如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呈现的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