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1281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分析 【摘要】在很多国家的语言运用中都存在被动句,但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比较大。文章通过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是分析日语被动句的误用,以及分析日语被动句的学习难点。 【关键词】日语;被动句;直接受事者;不及物动词;结构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进行日语被动句的使用通常会犯一些误用。出现这种误用的情况,主要是我们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并不是缺少对被动句基本结构的认识。通过对日语被动句难点进行分析,以及从日语被动句的误用方面做简要的探讨。以此
2、期望对学者掌握好日语被动句的使用,和攻克学习日语被动句的难点有所帮助。 1日语被动句的误用分析 通过从事多年日语教学工作的总结发现,日语学习者对日语被动句的错误使用类型很多,可以概括为表示情感变化类型的误用;忽视日语被动句对主语的限制;以及忽视日语被动句对施事者的限制这三种类型的误用。 1.1表示情感变化类型的误用 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性字词,主要有“被、受、由”等之类表示被动意义的特征的字词。通常也把被动句称之为“被”字句,很多时候也可以对应的作为日语被动句的译法。但是,却存在了个别例外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日
3、语学习者出现误用的现象了。具有代表性的例外及物动词有“4惹、逗、弄”等之类,这是在汉语中表示情感变化的“被”字句。这种类型的被动句具有的特点,是还有一些别的成分在主要的动词后面。比如:爸爸被哥哥惹火了。此处的“被”字句的主要动词“惹”后面出现了“火”这个单音节动词。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便会习惯性的按母语中的被动句,盲目的使用日语“”,完全忽视动词是“弄、逗、惹”等一些感情变化的“被”字句。 1.2忽视日语被动句对主语的限制 日语中的被动态还会受到主语、施事者以及动词的使用等限制,这是除了情感变化之外的另一个容易出现
4、误用的现象。由受到来自西方的语言影响,原本汉语及日语在传统语法上只能是有情物做被动句的主语,现在无情物也能充当被动词的主语。但是,汉语中与日语被动句里面的无情物作为主语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我的钱包被偷了。。 1.3忽视日语被动句对施事者的限制 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若是被动句则存在施动者,也就是施事者。但不同是日语中的被动句的施事者不是所有的人或物都可以。比如说日语被动句中的第一人称不能作为施事者,而在汉语被动句中则可以作为施事者。例如:太郎被我打了。。 2日语被动句的学习难点 2.1如何加强对汉语被动
5、句的认识4 由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过度关注日语语法的学习,这样往往会导致对母语的理解出现忽视的现象。因为一旦对汉语中被动句理解发生偏差,则会直接导致出现日语被动句的误用现象。中国日语学习者要加强对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这是理清日语被动句学习的有效方法。要深入理解汉语被动句的涵义,并深入探究句子的组成结构等。 把握好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这是中国日语学习者有效的进行分析日语被动句难点的关键之一。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要明确汉语中“被”字句与被动句的区别。在进行汉语表达被动意义时,要从语序中开始,然后才运用带有被
6、动标准词进行表述,这也就是汉语中存在很多运用受事主句用来表达被动意义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句子即使没有直接的被动标志,但是却有被动的含义在里面。清晰认识到汉语中被动句的这些特征,就能较容易运用日语被动句来表述被动的意思。中国日语学习者还应该对出现频率较低的“被”字句加深了解,这是在清楚把握汉语被动句基础之上要探讨的问题。 2.2如何加强对日语被动句的认识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主要认真归纳和学习,都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握汉语的被动句。对比与汉语被动句之下,学习者要深入了解日语的被动句则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了,这也是日语被动句
7、的学习的难点。对日语的被动句的特点进行归纳,深层剖析,从中寻找规律才能快速掌握日语被动句。 学习者应该归纳日语被动句的施事者、主语、以及动词的使用情况。由于日语被动句中动词的限制相对比较繁杂,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详细的分析。除了对日语被动句中的使用限制进行分析之外,还应加强日语被动句的认识,尤其是特有被动句型和主动表达方式等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琳.日语被动句的学习难点[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5)4 [2]张磊.从日汉互译的角度浅析日语被动句的教学难点[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
8、日语教学研究会年刊,2012 [3]徐磊.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解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3) [4]张晓帆.日语被动句汉译时的不对应现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6):119-125 [5]许君.日语被动句结构和意义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