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

ID:31012310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_第1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_第2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_第3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_第4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提问策略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以及高考考试角度的改变,开放性问题逐步的走入了学生的视野。特别是作为文科学习的一项重要科目,历史的开放性题目也以其时间跨度大、解题难度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加上学生受传统解题方法的误导,对于开放性问题很难准确的回答,这也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认真指导,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技巧进行论述,旨在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开放性

2、问题探索  一、层层剖析,步步为营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这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表现的更为透彻,对于学生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又如:围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

3、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就会得出有关结论,教学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  在常规的题目下,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导致学生在遇到偏题、难题的时候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多注重教学的逆向思维,多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自主能力很强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

4、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向学生提问:“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  三、对比区别,寻找异同  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同时由于时代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事件的结果也往往会各有特色,近些年的历史试题也往往会让学生对于某些事件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

5、”“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5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比如在对《甲午中日战争》一章进行讲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大家:“《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学生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同?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这就将“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了。  四、角色扮演,情景再现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不解,往往是他们站在今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

6、历史现象,笔者往往会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思考、领悟。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五、转换角度,多维思考  近些年的开放性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往往不止一点,比如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就要从国内的形式、国外的形式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等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7、同样的,对于同一问题,如果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5。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又如,在讲“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