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

ID:31008329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_第1页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_第2页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_第3页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_第4页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  去年,我看到一篇叫《托梦》的文章,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王仲大夫写的。说的是有位被王仲所在的医疗团队照顾了十多年的女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又住进了他们医院的急诊室。有天晚上做梦,王大夫和这个病人在梦里说了很多话,说完了醒来一看表,半夜3点。早上到病房,王大夫不干别的,先问昨晚有没有病人去世。一个不了解情况的护士说没有啊,他放心了。但交班会上,他却得知了那病人的死讯,而最让他吃惊的是,病人的死亡时间竟然是他醒来看表的那一刻――凌晨3点!这篇文章的最后,王大夫写道:看来,梦是真的。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但是什么原因我却一时弄

2、不清。我跑到协和医院急诊室求见,王仲大夫见了我。聊完天从他那里出来,我还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那时,我们“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已经推出了供中国内地居民使用的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希望通过填写和签署这样一份文件,让更多人知道,在生命末期放弃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开世界是一种权利,需要被维护。但是这个概念的推广谈何容易?其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是面对我们民族忌讳谈论死亡的文化。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觉得《托梦》对临终事件的忠实表达,特别生动和有意义呢?6  《托梦》展现出的强大叙事能力,让我想到另一件正在介入和改变现有医疗实践的大

3、事。在医疗技术发达到只见病不见人的今天,叙事,也就是讲述生老病死的故事,讲述在各种医疗行为中自我感受的能力,正给临床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可能性,给日益陷入科学主义困境的后现代医学,提供全新的发展方向。许多研究证明,它依托人的同理心,能带来医患之间更多出于本能和本性的理解和信任。这种被称为“叙事医学”的,跨越了文学、心理学、认识论、美学和各种后现代理论的交叉学科,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人类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的潜力巨大的新工具。如果出一本书,以叙事医学的方法,让临床医生说出他们亲历的临终事件,给愿意了解的人带来更多智慧和想象,给医患双方

4、一个重新认识对方的机会,会不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让真实叙事中蕴藏的能量,在社会细胞间自然弥散,就算无法把握它的所有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期望,它有生命力,而且会深入人心吧。  当这个想法形成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它有多“疯狂”。谁有这么大的精力和资源在一个不能太长的时间内,调动这个社会中也许是最忙碌的一群人,耐心谈论如此敏感的话题,而又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呢?但现在你看,这本书摆在你我面前了。是那份最先刊登《托梦》文章的报纸――《中国医学论坛报》给它的诞生打下了最初的坚实基础。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对生命本质、人类困境、悲悯、包容、自由等话题不知不觉的深入,让

5、我觉得自己在成长。我变得清洁了,勇敢了,甚至有点高尚了。  自始至终,我认为自己是这本书最大的受益者。  (本文摘编自《死亡如此多情》“编者的话”,题目为编者所加)6  这本书之所以能给人以感触,是因为它在平淡的字里行间所描绘出或惨烈或平静的生死诀别。我们如何给垂死之人以尊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这是每一位医生、每一位患者家属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我从前不想学医是因为怕自己当医生之后会看淡生死、变得冷漠,现在想来,我是大错特错的。我相信医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对死者、患者的怜悯,他们的冷漠有时候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多愁善感的人大概是忍受不了生离死别的痛楚的。死亡是

6、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更加能体会这句话。人生不带来是对的,人死不带去却是讲错了。死的时候,总有不舍,总有遗憾。你经历了生活,生活也给你以馈赠,但馈赠终将变成你参加死亡盛宴时所着的盛装。人的一生能讲很多的故事,离开这个让人眷恋的世界时,必然是最让人感叹的那一个。  ――二不二君  曾经,我们的生活重心过于倾斜,而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终究会湮没在时间长河里。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只是为了拼搏奋斗,还有更宝贵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近而被我们忽视了。人生,健康第一,亲情第二。知道取舍,更要学会珍惜人生。  ――Issis  知死,懂

7、生  ■韩启德  读完《死亡如此多情》书稿,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6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

8、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对生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