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03187
大小:9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5《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 1、识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解释,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掌握“异”“奇”“宾客”“利”的特殊用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4、联系文中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2、)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即书诗四句(4)自为其名(5)邑人奇之(6)环谒于邑人(7)称前时之闻3文学常识。王安石,(朝代)著名的家、家、家,字,晚号,“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和《临川集拾遗》中。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
3、之//也久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识记) 之忽啼求之:____________。 于: 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_。 环谒于邑人:___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_______。 于舅家见之:___________。 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 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 爱于人者不至:__________。通过党课、报告会、学习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4、,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新高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二)翻译下列句子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6.卒之为众人,则其
5、受于人者不至也。7.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质疑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发生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请用原文回答。2.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你认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一.复习导入1.按原文填空。(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
6、为“”。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用自己的话作答)二、朗读感悟1.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炼。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如:(1)“”: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常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 ,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 。 通过党课、报告会、学习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读原著
7、、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新高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3.“ ”“ ”“ ”: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出方仲永的 。5.“
8、”: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6.“”: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7.第二段叙事:仅以一“”、一“”、一“”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三、赏读品味。(第三段是一个主旨段,精读此段,回答问题)1、这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2、这一段中的“受之天”指什么?“受之人”指什么?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根据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联系文中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