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9236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以故事为契机,以情动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故事为契机,以情动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灵魂。语文课文,是那样切近中学生的生活情感,这些文章是作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这些知识、情感伴随着作者荡气回肠的故事,闪着夺目的光彩,走进教材。它们闪烁着智者的光辉,是同学们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一把钥匙。遵循着“提升学科素养,注重能力生成”的新课标理念。我以为,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享受写作。在面对这些生动活泼的学生,用恰当的切入点引爆学生思想的火花! 我常常以故事为切入点,教学生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把每一篇美文当做故事去感知理解。现
2、在的孩子们都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从小时候听童话故事,到后来自己会看故事。却常常不能够把这些和语文、写作融会贯通。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同孩子们已有的美好阅读联系起来,同孩子们的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或类比,或对照,或升华,或补白、或仿写。常常使同学们兴致盎然。效果很好。 比如品读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美文,留给我们深刻印记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 我们似乎曾与质朴善良的保姆长妈妈一起伴随着小鲁迅的成长,“阿长”的质朴、善良、热心也熔铸在了鲁迅的品格中,那一声“三哼经”让我们此生怎能忘怀这个普通劳动者;5 我们曾经与朱自清一起遥望父亲的“背影”,那个在阴云笼罩日子里给予我异乎寻
3、常爱的“父亲”,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摇曳在我们晶莹的泪花里; 那个挣扎于生存状态下的农民“父亲”坐在旧台阶上渴求的目光,他那如何积攒毛票实现梦想的日子,曾那样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我们也感受了车夫“老王”惨淡的一生,他在弥留之际带来的鸡蛋是那样沉甸甸地压在你我愧怍的心里; 我们还看到了把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背负在行囊中永远前行的“信客”…… 这些“底层的光芒”,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处处可见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平凡的,伟大的,一个“坟”字,便是“土”里掩埋着的“文”章故事。很多故事写的都是重复的主题:诚实与尊严,挫折与梦想,爱与感恩,亲子之情,
4、报国思乡,理想与现实,战争与和平,科学与探索,贫瘠与苦痛,无奈与无助……潮水一样绵绵不绝。正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追求。 随着这样的引领,这些情感熏陶便不知不觉植入了同学们心底。同学们即会把这些经典作品和他们自己的写作整合起来,因此也乐于阅读,乐于写作。 更深入一些,把课堂教学当成读读朱自清、鲁迅、余秋雨、泰戈尔、杜甫等作者的故事,读战争的故事、科学的故事或者作品人物的故事。把作文当成写自己的故事,写同学们的故事,写你看到的各种真实的故事……5莫言编故事编到了诺贝尔领奖台上。同学们读课文写作文也是这么简单。于是,在同学们的心里,语文的阅读、写作顿时简单了许多。 以文
5、言文为例,对于古诗文来说,疏通文字,理解作者的感情是难点。常常是花费很多精力,效果似乎也不见佳。我就把古诗、古文当做故事去讲。讲作者的故事。课文讲的就是那时那地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学生就学的兴致盎然了。 比如看杜甫的故事:年轻的杜甫,正逢唐朝盛世。诗人意气风发。所以,在漫游泰山时,写下了《望岳》,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读这首诗,我就让同学们先读出故事的味道来,再读出诗的情韵来。同学们自然读出的节奏就能感染我!远比去讲各种朗读技巧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在这个基础上,稍微一点拨朗读的方法,学生便悠然神会了。
6、 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 于是在《春望》中,诗人即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
7、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5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发生了三年,诗人逃离长安城前一个月写的。请同学们读出《春望》中故事的味道,读出诗中的感情。同学们读的声情并茂,读完了,对诗也基本理解了。教师稍一点拨,同学们便豁然开朗,再教理解啦,赏析啦,就很容易了。再看安史之乱中杜甫写的《石壕吏》,学生的理解都会很深刻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杜甫已经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忧国忧民的长者了。 再看苏轼的故事: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