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953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如临其景 如历其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临其景如历其事 余光中先生曾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里面谈道:“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其实,同学们平常写作文亦当有此意识。那么,如何将生活中的现实沉淀为感官经验,并化作文学中的现实呢?具体方法可能很多,转化过程亦必复杂,兹择要例谈两点:情感渐染与情境营造。 示例一:情感渐染 (甲)你若要寻找秋天,我建议你最好去树林走走
2、,时间就选择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吧,因为这段时间最能让你感受到秋的气息。此时独自一人漫步在幽静的林间小道,秋风拂过,艳阳普照,林涛声声;闻着迷人的菊花香,看着树上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落,不禁会让你想起黄巢《不第后赋菊》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3、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解析:两文均以秋为表现对象,情感色调略有不同,一偏于明朗,一偏于暗沉,但它们最根本的差异还在于作者对感官印象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甲文视野相对开阔,表现秋色的着眼点也较多,如小道、秋风、艳阳、林涛、菊花香之类,可惜此时此地的“临场感”明显不足,读者很难产生如临其景之感。也许作者确曾在客观世界里有过林间小道漫步的经历,一一见识了秋风、艳阳、林涛、菊花香等诸种物事,然而他只是将此客观现实机械地转换为言语符
4、号形式,缺乏足够的情感倾入,致使形象之物抽象化,自然难以给人扑面而来的形象感。借以表现秋色的景物虽多,却也过泛,特定性不够。“秋风拂过,艳阳普照,林涛声声”,言语形式高度规范化,抑制了作者对秋的独特体验的表达。 乙文则不然。其取景范围极窄,只集中于槐树,却抓住了北国之秋的典型之物。非常明智的是,作者不直接描绘景物(顶多说一句“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而换以表现人对景物的听觉、嗅觉、触觉及心理体验,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语言在描摹空间事物时难以形象化的劣势。也就是说,欲使人对以言语形式呈现的现实有如临其景之感,
5、关键不在于诉诸视觉化的描绘,而在于尽可能充分地唤起读者对文字所营构的世界的诗性想象与情感体验。“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轻轻地念着这样的语句,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内摹仿”的冲动,仿佛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一个清静而又略带落寞的世界。至于“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4,若非长久的情感浸染,绝难有此细腻、深沉的关注,更难撼动读者的心灵。归根结底,欲使写景状物“感性十足”,让人深入其境,依然是关于以情动情的问题,景物充其量是一个媒介。 示例二
6、:情境营造 (丙)爷爷和奶奶牵手走过六十多年了,他们早已把对方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记得爷爷要做股骨头置换手术那一天,麻醉师过来把风险告诉我们,奶奶立刻说不做手术了,怕他身体承受不了,不能走路就不能走路吧,人在就可以了。我们都知道麻醉师是故意把风险夸大以减轻医疗责任,爸爸妈妈极力劝说奶奶为爷爷做手术,好免除很多后顾之忧,但奶奶就是怕万一。 (丁)奶奶八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还能眯着眼睛在屋里做些针线活。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叫一
7、声:“老头子!”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细细碎碎的步子来到爷爷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奶奶便孩子般地笑嗔道:“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解析:同样表现奶奶对爷爷生死相依的关爱之情,较之丙文,丁文显然更具真切感与感染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文作者将关爱之情诉诸不同的言语表现形式。丙文采取了事件陈述的方式,奶奶怕爷爷身体承受不了,发生意外,就坚决不同意给爷爷做股骨头置换手术,“不能走路就不能走路吧,人在就可以了。”4这种新闻报道式的话语方式掏空了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经验与情感,只是对现
8、实生活作了一个抽象的、无生命观照的语言概括,或者说仅仅是让现实事件以逻辑的形式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这样的叙述方式自然难以让“奶奶怕发生意外,不让爷爷动手术”的内容从无数类似的生活事件当中脱颖而出,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产生如历其事之感。 丁文的长处则在于为人物间关爱之情的表现创设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说来也非常简单,奶奶隔一会儿叫一声爷爷,听不到他回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