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885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让课标精神照亮备考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课标精神照亮备考之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但是论述类文本教学和备考的实践与此还有很大距离。 表现之一:训练乃至大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选文论述性极不典型。请看下面文本节录。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
2、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5 这是201
3、2年10月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第一大题的选文。这篇选文是社科性文本,整个选文千字左右,而这里引用的开头部分已有三百余字,但是其间找不到所谓的具有理据关系的“组织”,按理它应该是篇说明文。为了更好地说明这样的文本不属于“对的文本”(阅读理解要选择“对的文本”和“对的试题”,否则便无有效性),请允许我们再回放2013年全国课标卷II的论述类选文中的开头部分。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
4、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
5、,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这里的文本才是论述类文本,如首段就是一个论证组织,其间有论据(“据此”之前的部分)有论点(“据此”之后的部分),而且论点中有明显的推论性标志(其原型应该是……)。第二段运用设问,整段因果关系被表达得显露。回答部分分为两层,每层都是论证“组织”,其中前一层“可见”之前为论据,而其后“‘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5为论点。后一层论点(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表达得完整明细,而论据(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天命玄鸟,降而
6、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表达得自由简略。整个论述性很强。 表现之二:日常训练乃至大考试题没有抓住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目的”(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进行命题。 高考是这样考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
7、德意”为其旨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这道试题中的四个选项,A项中有两层逻辑关系:“古书上的材料”和“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是论据,有这两个方面的论据可得出“5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
8、这一结论;还有一层,即“从而”之前为论据或原因,其后为论点或结果。B项中“这证明”之前为论据,其后为论点。C项也有两层逻辑关系:“可见”之前为论据,其后为论点;“三人的引用阐发”是因,“《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是果,其间因果关系是通过“与……有关系”表达出来的。D项中的“不但证明”和“也能印证”把关系表达得更显豁。 对照文本,重点考察这些“关系”是否成立。如C项中的两层关系,因为第二层关系的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