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

ID:30896408

大小:52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4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及评价;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点。2.难点: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教材整理1 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方面①用收购制代替

2、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

3、大的盲目性。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误区警示]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

4、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来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教材整理2 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评价(1)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

5、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图解示意] 图示法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教材整理3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2.内容(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2)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4.后果(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后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0[课中思考题],思考: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提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

7、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几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误区警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而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已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腾飞,生活巨变,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

8、展,客观上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仍有光明前景。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