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新尝试

诗歌教学新尝试

ID:30886841

大小:6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4

诗歌教学新尝试_第1页
诗歌教学新尝试_第2页
诗歌教学新尝试_第3页
诗歌教学新尝试_第4页
诗歌教学新尝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教学新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教学新尝试诗歌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又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也提岀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诗歌教学要把握诗歌的特点,学习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分析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来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点笔者在课堂上的一些最新尝试,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果。、诵读评议悟诗情诗歌教学离不开

2、反复的诵读,教师要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启发学生读后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掌握常用的朗读方法与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并借之引导学生深入诗文,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蕴,理解诗歌主题。如教学《雨说》一文时,一学生在朗读"雨说,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一段时,把“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这两个词语读得很轻,而把“织”“丝缕”读得很重。笔者抓住这个教学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了下面的讨论:师:老师发现,你把“走得

3、很轻”“温声细语”两个词语读得很轻,而“织”“丝缕”两个词语却读得很重,能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吗?生1:我觉得诗歌中“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要读得轻柔、温和,因为这两个词极言春雨的温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春雨是悄悄地来到孩子身边,体现岀了春雨关爱孩子生怕惊扰孩子的美好情态。而“织”“丝缕”两个词语则形象地描绘出了丝雨条条的情状,体现了春雨富有“爱心”的特点,所以通过重读予以强调。师:嗯,你读得很有感情,分析得也很透彻,且合乎情理。生2:老师,我认为这里不一定要重读,因为“织”和“丝缕”在这里写出了雨丝细密轻盈的特点,用轻读

4、更能体现春雨的特点和它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师:那你能读一读吗?(生2朗读,把“织”“丝缕”二字读得很轻,很慢)大家感觉怎样?生3:读得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地间密布着一根根丝线一样晶莹闪亮的雨丝。生4:他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春雨对所有儿童爱心的博大无边,既轻柔,又细腻。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能引人遐思,仿佛将我们思维的触角引入到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评价轻读“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而重读“织”“丝缕”的原因,然后因势利导,推

5、进一步讨论、分析“织”“丝缕”到底应该轻读还是重读。学生通过评议和对比朗读,体会到“织”“丝缕”二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轻柔细密特点,让人感受到春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很好地凸显了诗歌的主题和意蕴,所以轻读更恰当。二、比较揣摩解诗意对比最容易启发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比较揣摩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其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把诗文中用得好的关键字词替换成其他词语,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揣摩换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饮酒(其五)》一诗中,在

6、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时,教师可设问:诗句中的''见”字能否改成“望”?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就会发现诗句中的“见”不能改成“望”。因为“见”字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诗人的眼帘,正是这无意中的偶见,使南山的美景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互映衬,从而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体现出诗人当时恬淡、闲适的心情。又如教学《我爱这土地》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试着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嘶哑”一词换成“珠圆玉润”“动听”之类的词语,启发学生揣摩比较诗

7、句换词前后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揣摩比较,学生体会到原诗选用“嘶哑”一词将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与悲愤的爱国者形象巧妙结合,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铁蹄无情践踏祖国领土的痛苦、忧郁和愤慨。而换用“珠圆玉润”“动听”之类的词语,我们就感受不到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体味不到诗人经历的坎坷、酸苦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而深沉的爱。通过对比揣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诗句中不同词语间的语义差别,而且感受到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爱国的高大形象。三、描摹画面显意境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语言凝练优

8、美,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和跳跃性,诗中大多包含着优美鲜活的画面,这虽然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方法,精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去发现、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如教学《山居秋暝》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景物的特点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