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63221
大小:5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4
《磷酸三甲酚酯项目建设方案及规划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磷酸三甲酚酯项目建设方案及规划设计一、磷酸三甲酚酯项目基本情况(一)磷酸三甲酚酯项目建设背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业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我市强势开局、精准发力,引进了一批能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央企名企,落地了一批事关“十
2、三五”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填补了台州制造业体系中的一些空白,台州制造的产品将遍及海陆空各领域,成为全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镇。这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台州制造的品牌和实力注入了新的动能(因产业集聚效应,仅无人机产业基地将为台州带来1000亿元的新增产能),显示了超常的“台州力度”。加上相关领域的一系列重磅举措,共同为台州接轨“中国制造2025”打下坚实基础,台州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非常鼓舞人心。(二)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磷酸三甲酚酯生产建设项目。承办单位名称:株洲某某有限公司。(三)项目选址方案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株洲某某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
3、建设区总用地面积29981.65平方米(折合约44.95亩),净用地面积29981.65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44.95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磷酸三甲酚酯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磷酸三甲酚酯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省内衡阳、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4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4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
4、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株洲交汇成为中国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从2006年开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的称号。(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2.84%,建筑容积率1.55,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71%,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58.18万元/亩,建设场区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
5、的具体要求。本期工程项目净用地面积29981.65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1838.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471.56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36809.09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2654.55平方米,土地综合利用面积29981.65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我市根据“1179”的思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犬力推进1个战略,即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的制造强市战略;全力实现1个目标,即加快建成以“中国动力谷”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7大领域,即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加快实施9大专项
6、行动,即智能制造示范、工业“十百千”、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绿色生产、服务型制造,开放合作和融合发展等。到“十三五”末,我市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改善,两化融合成效明显,绿色工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株洲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五)磷酸三甲酚酯项目节能分析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部联节〔2016〕304号)、《装备制造业标
7、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工信厅节〔2014〕149号),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