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

ID:30847009

大小:112.0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1-04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1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2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3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4页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重点专科研究室难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科研究方向围绕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开展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本科有三个优势病种(腰痛病、项痹病、中风病),本研究室结合优势病种存在的难点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开展临床研究,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1.研究方向一:腰痛病临床研究(1)腰痛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2)腰痛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3)腰痛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2•研究方向二:项痹病临床研究(1)项痹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2)项痹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3)项痹病研究成果

2、应用及疗效提高(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3•研究方向三:中风病的临床研究(1)中风病的难点问题分析研究(2)中风病的难点解决思路方法(3)中风病研究成果应用及疗效提高(4)自制制剂以及经验方临床应用研究硏究方向一、腰痛病难点分析解决及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具体成果1•难点分析研究: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较难缓解,需进一步寻找有效治疗办法。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的产生,在于深层脉络不通,普通的针刺方法仅在针刺秩边、环跳等穴时可

3、产生沿相应经脉的循行,而本病的病位在腰部,需在针刺腰部月俞穴时注意行针调气,使针感出现循经传导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注意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及华佗夹脊穴的使用。临床应用中发现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在行针时难以出现循经经气传导现象,而膀胱经第二侧线的月俞穴较易产生循经感传,故将膀胱经第一侧线月俞穴改为膀胱经第二侧线脸穴,并且针刺时需将针刺方向斜向督脉方向,针身与身体矢状面呈约15。,用捻转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华佗夹脊穴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取穴的精准性,需仔细寻找相应的

4、骨性标志,针刺时紧贴关节突内缘进针,有突破感即可,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时效果最好。2•难点分析研究:辩证使用中药治疗时,有的病人煎煮服用中药不方便,影响了中医药综合治疗的效果,需寻找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满足临床需要。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病人服用中药不方便,主要集中在煎煮不方便和煎好后储存不方便两个方面。对于煎煮不方便的问题,医院有中药代煎系统,可以满足代煎中药的需要。另外,医院引进了中药颗粒,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实施过程中,还有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中药的异味,因此拒服中药,针对此问题,我们针对

5、诊疗方案中的辩证分型筛选了部分中成药,这些中成药均为本院的有正式批文的院内制剂。具体应用如下:(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中成药:冰麝止痛胶囊等。(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中成夯:独活续断丸等(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中成药:活络定痛胶囊(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中成夯:阳虚证:补肾通络胶囊;阴虚证:罠术壮骨胶囊木科学术带头人郝晓主任经验外用方“椎间盘突出镇痛散”,改良成为“椎间盘突出镇痛膏”(现名“活络镇痛膏)外用,取得较好疗效。3•难

6、点分析研究:约有20%的病人在腰腿疼痛基本缓解后,出现髓部条索样硬结,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并可向下肢放射,经针灸推拿中药综合治疗,疗效缓慢,需进一步寻找治疗方案。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此类病人的疼痛部位及出现硬结等表现在经筋病的范围之内。治疗时可以参照经筋病的治疗综合予松解类手法、拔罐法、齐刺法、扬刺法法等综合治疗。临床应用中发现,针刺时应先固定所刺经筋,然后采用针刺手法,才能确保刺中经筋,保证疗效,进针后采用多方向刺法。郝晓主任的论文《推拿配合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78例临床观察》中论述的“梨状肌

7、综合征"即属于经筋疾病中的足少阳经筋。我们在治疗中加用针刀疗法后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查阅文献:《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考,结于踹外,上胭中内廉,与胭中并,上结于臀,一是主筋所生病者:一“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是主骨所生病者,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

8、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后发现,在本病的各期治疗中,均存在经筋病的问题,故应在接手治疗本病时就注意应用这些治疗方法。4•难点分析研究:对于突出物较大的患者、急性期发作的患者或者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多次的患者,采用原有的治疗方法不能短时间内缓解疼痛症状,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难题。解决思路及成果应用:之所以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在于患考的病情较重,而原有的治疗达不到相应的治疗量,即“病重药轻”,故在治疗上应中成夯:独活续断丸等(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中成药:活络定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