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40191
大小:135.8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4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1引文22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机制及途径22.1载体转运22.2胞饮作用和M细胞途径23蛋白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33.1酸屏障33.2酶屏障33.3膜屏障34保护口服蛋口质药物活性的方法4参考文献5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摘要:由于蛋白质药物的无损伤性传输系统以及作用位点专一等特点,己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受到酸屏障、酶屏障和膜屏障的影响,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但蛋口质药物口服给药方便、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所以目前世界上对蛋白质口服药物研究很多。本文对蛋白质药物口服的吸收机制以及
2、影响因素,通过查阅屮外文资料,寻找一种保护口服蛋白质药物活性的方法。关键词:蛋白质类药物,纳米脂质体,口服1.引言生物技术药物在人类疾病的治疗屮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生物技术药物大多数为蛋白质类药物。该类药物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易披胃肠道苛刻的pH环境和丰富的酶系统破坏,同时由于其具有分子量大、对胃肠道黏膜的渗透性低的特点,导致该类药物的胃肠道用药生物利用度极低。为了避免蛋白质在胃肠道中的降解及吸收困难的问题,蛋白质类药物主要采用注射的方式给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因而开发该类药物的无损伤性
3、传输系统已成为药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人们已投入大塑的精力开发蛋白质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剂型,其中口服剂型以其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关注,但酶和pH环境对蛋白质的降解、破坏以及蛋白质在胃肠道的低渗透性,使得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障碍亦成为蛋白质类药物胃肠道给药研究的瓶颈。为此,本文在查阅近年国内、外研究论文基础上,寻找一种不破坏蛋白质活性的药物剂型。2.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机制及途径2・1载体转运小分子药物的转运以简单扩散为主,而大分子蛋白质口服给药经过胃肠道主要依靠载体转运介导通过细胞旁路
4、转运至小肠黏膜内,如图1所示,随后市淋巴回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被消化酶降解的多肽与肠表面膜基底外侧的H+依赖型多肽载体结合,以H+梯度和膜电位差为动力,经多肽载体转运进入基底膜内侧,由于H+与多肽是共同通过上皮细胞膜的,这一系统又称为H+-依赖型肠多肽转运系统。间质组织间隙转运浓度低于rfn.管中的浓度渗透乐.细胞旁路筛孔效应图1治疗用多肽与蛋白质药物分布机制:载体转运的作用超过简单扩散.2・2胞饮作用和M细胞途径当蛋白质药物与小肠黏膜刷状缘膜的受体结合后,结合部位膜内陷并形成吞噬体而进入小肠壁
5、(图2),可将40kDa大小的完整蛋白质转运至细胞内,但有很少一部分药物通过胞饮作用从血管外转运到小肠上皮细胞内。细咆膜图2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分子通过胞饮从血管外进入小肠细胞蛋白质药物通过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M细胞途径(图3),M细胞是一种位于肠集合淋巴结上的微皱褶细胞,含有M细胞小囊和派伊尔淋巴集结[10],M细胞表面能吸附颗粒,它可将完整的抗原蛋白或病毒分子经胞吞、胞吐途径吸收并呈递给黏膜下免疫细胞。图3肠淋巴微皱褶细胞(M细胞)吞噬颗粒的原理图.相互间隔的M细胞与柱细
6、胞(A)都含有细胞核(N)。位于M细胞表面的颗粒(P)细胞的囊泡一派伊尔淋巴集结(D).3•蛋白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3.1酸屏障由于大多数蛋白质不耐酸,胃酸的pH值为1〜3,当通过胃时,一部分药物被水解失去生物活性,而且整个肠道pH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多肽还容易发生pH依赖性水解,这成为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第-•道屏障难以逾越。3.2胃肠道含有多种消化酶,主要包括:①腔道分泌的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②刷状缘分泌的酶,如竣肽酶、氨肽酶、肽链内切酶和外切酶等,酶消化作用是导致蛋白质降解的
7、主要原因,这是药物口服吸收的第二道屏障。yIr—首先小肠的上皮细胞附着一层水合凝胶,称为不流动水层,其下方是磷脂表面活性层,疏水性强,阻碍了亲水性分子向上皮细胞的扩散。其次,小肠上皮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半透膜性质,允许脂溶性药物被动转运,而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亲水性药物需要通过主动转运才能跨膜进入细胞内。总之,小肠黏膜特殊的组成和结构是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第三道屏障。此外,还有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空间结构以及它们的理化性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4.保护口服蛋白质药物活性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我觉得
8、使用纳米技术来对蛋白质药物进行包装是可行的。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1〜100nm范围内的物质的技术。由于其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具有诸多优点,如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稳定性等,因此在药物制剂领域,尤其在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屮被广泛应用。纳米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的概念是在1965年由英国科学家Bangham首次提出的,他将磷脂分散到大量水中后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磷脂在水中自发形成闭合囊泡,并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因其具有制备简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