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820648
大小:12.87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03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三篇《孟子》三则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一)鱼我所欲也一、重点词语积累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通______,意思为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意思为_________辟避躲避辨辩辨别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德得语气助词欤与知识梳理(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通____,意思为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豆类植物(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古义:___________今义:计时器具从前向乡RJ: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EJ:古代盛羹汤或其他食物的器皿古代的一种量器3.重点实词(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__(2)死亦我所恶[F]恶:____________________(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__[2005](4)贤者能勿丧耳丧:____________________(5)一箪食,一豆羹箪:________
3、_____________——————————(6)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____苟且憎恨,讨厌祸患,灾难丢掉RJ: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EJ:古代盛食物的竹器RJ:用脚踢EJ:践踏(7)乞人不屑也不屑:____________________———————————————————(8)万钟于我何加焉加:____________________(9)妻妾之奉奉:____________________(10)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
4、_________RJ:因轻视而不肯接受EJ: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益处侍奉RJ:停止,放弃EJ:止,罢休天性,天良二、内容探究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015云南)答: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答: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做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
5、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2011北京)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课文中论述的是哪种“心”?(EJ课后习题)答:论述的是羞恶之心。5.《鱼我所欲也》的观点是什么?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阐明观点?(EJ课后习题)答:观点:“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文章用鱼和熊掌来设喻。②举例论证,从“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可以看出。③对比论证,第一段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
6、”;第二段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三、拓展延伸1.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15云南)答: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RJ课后习题)答:示例:我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课文分别论说了“舍生取义”和“舍利取义”,我们平时所遇到的,多数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义”之间作选择,“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2016天津改编)阅读《鱼我
7、所欲也》一文,回答1~4题。(15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死亦我所恶()(2)蹴尔而与之()(3)妻妾之奉()(4)是亦不可以已乎()金题演练憎恨,讨厌RJ:用脚踢EJ:践踏侍奉RJ:停止,放弃EJ:止,罢休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在“生”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