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653452
大小:16.9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2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临床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临床疗效分析我院自XX年4月-XX年7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47例,手术后1-5年的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38-76岁;病程1年-28年。所有病人均有腰痛病史。腰痛伴双下肢疼痛、麻木者14例,腰痛伴单侧肢疼痛、麻木者21例,腰痛较重不能行走者8例、腰痛无下肢疼痛者4例。12例有小腿肌肉萎缩或拇指背伸肌力减弱,18例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32例直腿抬高小于60°,加强试验。所
2、有病人均有椎旁压痛,叩击痛,其中37例有典型的沿神经根放射性疼痛。本组所有病人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腰椎CT或MRI检查,结果示L4-5椎间盘突出14例,L5-S1椎间盘突出26例,L4-5,L5-S1椎间盘两节段突出7例。左侧突型23例,右侧突型18例,中央突出6例。治疗方法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两髁嵴垫高,以减少腹部受压。取后
3、正中切口,紧贴棘突及椎板剥离肌肉,显露出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突。根据术前定位,结合术中提拉L5棘突,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椎间隙。切除病变间隙的棘突黄韧带及上下缘椎板少许,暴露硬脊膜及相应的神经根,根据临床表现,CT所示,结合术中情况,扩大手术范围,决定手术方式。47例中行全椎板切除28例,半椎板切除19例。术中去除明显增厚的椎板及黄韧带扩大侧隐窝,充分松解神经根同周围组织的粘连,13例因狭窄严重,切除了部分小关节,另用切取的棘突行关节突间植骨。2例滑脱者加横突间植骨。术中所见: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其中椎板厚~,黄韧带厚为~。全部病人有关节突肥大,内聚,使侧隐窝变窄。神经根大部分表现
4、为苍白、水肿,张力高,不易推动,椎管内静脉曲张。8例椎间盘已完全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并同神经根粘连,其中3例在椎体后缘形成钙化。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治愈:疼痛、麻木症状消失,生活能力恢复正常;显效:疼痛、麻木症状大部分消失,恢复日常工作生活;好转:疼痛、麻木症状部分消失,一般生活可以自理;无效:疼痛、麻木症状较前治疗无明显变化。.2治疗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原工作者33例,占%;症状基本消失,足背及小腿外侧轻度麻木或异样感觉,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12例,占%;症状大部分缓解,腰腿轻度酸痛者2例,占%。讨论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
5、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手术时机:椎间盘突出形成后,相应的椎间隙变窄,椎体间松动不稳,椎体后部结构负荷增加,导致椎板肥厚,黄韧带肥厚,变性,小关节突增生肥大,使椎管及侧隐窝狭窄,加重了椎间盘突出的症状,这部分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故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诊断明确后,或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应采取手术治疗。使受压的马尾及神经根充分减压:手术过程中,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后,咬去肥厚的椎板,黄韧带,切除肥大,内聚的小关节内侧部分,使受压的神经根上下移
6、动达1cm。对关节突切除较多或术后可能出现腰椎不稳定因素者,采用椎间关节突间植骨或加横突间植骨,待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疼痛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消失或缓解。本组47例中15例采用植骨,仅3例术前存在滑脱者,术后3年仍存在部分腰腿痛,其余12例无明显的腰椎不稳。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在手术过程中,先将侧隐窝扩大,咬除肥厚的黄韧带,使神经根显露得充分些。在张力较小的一侧取出部分突出的髓核组织,使神经根减张,然后再分离硬膜及神经根的粘连,进一步取出突出的髓核组织。本组17例中央型突出,19例旁侧型突出,采用这种方法切除髓核,术中发现损伤,术后恢复满意。正确的术后处理有利于康复:术后负压引流,排除椎管内积血,
7、并应用适量的激素、脱水剂,结合早期的抬腿、腰背肌锻炼,有利于防止神经的粘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