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

ID:3060222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教学之感悟  如何参透课程标准,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如何把语文课堂展示得更精彩,这几乎是所有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也是不断实践的课题。新课改施行以来,教师在教学意识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教无定法”,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语文教学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悟的,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参考。  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相互渗透  在教材编排中阅读部分和作文部分往往是分开的,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也容易进行分开教学。从教学逻辑上看,这是可行的,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并不明白阅读学习与作文

2、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每每着重引导学生读懂、理解透每一篇课文,只重视纯粹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作文教学时,教师又总是孤立地教学如何构思、怎样用语等。这样,教师在不经意间淡化了课文是作文的最好范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作文积累素材的功能,同时,也忽略了作文其实是整个单元课文的“总纲”4这一作用,因此,造成了学生也片面地把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仅定位在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而写作时又因素材枯竭、范例奇缺而感到下笔无言。或许,这就是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而作文教学效果徘徊不彰的原

3、因之一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不宜进行分开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相互渗透。教学实践中,我曾做如下实践,在教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写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结果,学生要么不能写,要么写得不符合要求。然后,我引导学生逐一阅读、学习每一篇课文,此间,我让学生根据阅读所得逐步写作或修改自己的作文。结果,当这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学任务结束时,所有学生均能同时良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其时,我已轻松地完成了第四、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也有效地接受了写作训练

4、,完成了写作任务。由此可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其效果是明显的。  二、不能忽视语文课的工具性  初中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之一是工具性,这便要求教师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语用能力的实用功课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以熟练地运用语言交际工具。但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忽略了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一特点,而是把一篇篇课文视为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而出现了整堂课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特色、理

5、解作品结构特征、欣赏作品魅力等教学形式,实际上,教师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给人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美妙的文学世界遨游,学生也能在领略文学的各种魅力时深深陶醉。但试想,学生没有累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即使能品味到文学的“妙”处,也真的“不可言”,这个“不可言”并非是学生完全陶醉其中而欲说无言,而是很大程度因为没有很好掌握语言文字工具而“无法言”。现实中,学生作文时能很好“谋篇布局,新颖立意”4,但语言表达却枯燥乏味、语不达意的例子不少,由此可见,如果把语文课单纯上成了文学课

6、,那么,学生所获的知识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不否认文学对初中学生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然而文学毕竟仅仅包含于初中语文课程之中,它没有独立分科,从这一基点出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应该重视工具性这一核心特点,不能只追求教学的形式美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工具性。  三、语文教学课内课外紧密联系效果会更好  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语文课程的外延其实等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语文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用课

7、内所学的各种修辞加以描述,学生的一句话、一想法都可以用课内所学的各类词语来概括。同样,学生在课堂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到课外广阔的生活空间去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否则,也仅仅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由此可见,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如果教师只致力于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教学,那教师的教学岂不是闭关自守?同时,要想突破阻碍构建起更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的课堂,语文课堂的“内外”兼修就更为重要,否则“开放的语文教学课堂”将会成为一句苍白无力的空话。  四、指导学生学习方式应

8、实际有效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各式各样。学习方式的丰富,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深入观察,会发现某些学习方式只是花架子,并没能真正发挥实效,甚至于对部分学生起到消极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这一学习方式,目前可以说最为“普及”4,学生讨论,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师的教学组织看起来十分有效,但深入实际,会发现,学生讨论的有些问题其实没有讨论的价值,学生热闹的讨论中“题外之音”更多,最终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其中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