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949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1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数学在初中教学中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重视,探究新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是教委在素质教育下的又一要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间的团队协调合作的综合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处理协调所出现的问题,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工不清;合作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在学习中合作的方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之后的时间里不断地得到进一步改善。富有创新意义和实效效应的新型模式的教育发展是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和交流的。现代教学以社会心理教育和教学技术的理论为基础,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是现在课堂的重点。以合作性
2、活动为主题的小组成员与传统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也是教学的本质。 二、现阶段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内部分工不清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就是要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但实际上这一学习方式却并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小组内部分工不明确,结果导致小组成员只关注自身感兴趣的部分,缺乏向心凝聚力,并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加落后。 2.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4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在学习中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对学好数学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自己的想法还不能就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的
3、表达、相处技巧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培养锻炼的,这样才能使学生间的不合作或者合作不协调的现象得到解决。大家都知道一道数学问题有多种解法,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老师只要把学生的思路综合起来,就会得出很多方法,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活化思路,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这就是合作学习的价值所在。 3.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 众所周知,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性格特征、综合能力及其生长环境、家庭教育都不一样,而一些教师没有依据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成员分组问题,这就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组员之间的交流不能很好地表达。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矛盾,产生冲突;其次是学习成绩优差的学生
4、各自集中形成学习小组,这些都是导致合作效率下降的因素。 三、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增强 1.强化学生之间的分工4 合作学习不能持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间的能力和个性的不同,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明确分工和相互配合,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很重要,与其他同学进行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交流互动,吸取其精华部分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老师也要定期变换学生在教室的座位,不能让学生只是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的评价是复杂多样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结合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其在小组中的角色、表现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
5、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在学习列方程的时候,结合学习过的小数知识,设计:0.999…与l相等,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一致认为小于l,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把分数转换成循环小数,同样循环小数也可以转换成分数,这就是逆向思维,这样当我们把0.9999化成分数后再比较。数学的推测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通用的,所以在我们得出结论时必须有足够的依据。学生只要认识到这种逆向思维的真谛,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有很多种,这时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2.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是要经过筛选的,这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
6、有一定难度、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在较复杂的认知任务引导下,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 3.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 初中数学每一堂课的内容和任务都是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并且认真落实到每一名小组组员身上,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所成效,并且尽心完成。 4.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进程 教师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起到协调引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也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及时进行引导、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4 通过以上调研可以得出,现今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引导
7、和利用,基础是人与人的关系,设计目标是先导,把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作为动力,以综合成绩作为考核依据,让学生去领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性增强,让学生了解到合作学习的益处,从而使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分析当今社会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而完善数学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2]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