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9335
大小:11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1
《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策略的适用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策略的适用性分析 摘要:回顾认识了人格化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与特征,并以此对高校教师管理适用人格化管理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管理策略的滞后、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劳动特点决定了人格化管理的必要。从管理起点、过程、归宿描述了人格化管理的思路与途径,并提出要辩证认识人格化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师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格化;非人格化;管理策略 高校教师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师的招聘、任用、评价等各个环节。在教学活动、科学研
2、究、教书育人、自我成长等各项事务中,既有教师作为主体性角色的身影,同样也包含着行政力量对教师实施科学、人本管理的思维、策略和方针。而高校教师的管理思维、策略和方针是与教师自身的人格、教师劳动的特点、高校的基本任务以及教师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实现形式等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校教师的管理策略既要尊重高校教师的基本人格及其劳动特点,也要体现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基本效率。 一、人格化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人格化管理理论是在对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不断认识、审视的基础上提
3、出、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是对传统管理理论中忽略、误读人性、人格的修正和重判。11 传统管理理论对人性和人格做了一种错误的假定,它将人视为消极因素对待,认为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的需要,所以对多数人必须使用强迫的手段,这时期代表性的管理理论便是“经济人”假定原理和相应的X理论。后来,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和相应的人群关系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经济和物质需求,也有更为重要的社会需求,管理中要注重改善人际关系、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人格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需求理论将自我实现
4、视为最高层次。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1957年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他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承担责任,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指挥,并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个人的追求与组织的需要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统一起来。 然而,至少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并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层次都是一致的。人员
5、素养、工作特点、人际关系、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管理策略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以及在一个具体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其基于人格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薛恩考察到这一特征,提出了“复杂人”的概念,认为“不仅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1]。11 莫尔斯和洛希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于1970年发表了《超Y理论》,认为人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到组织
6、里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需要相适应,要综合考虑,不能千篇一律,有些人适用X理论,需要正规化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有些人适用Y理论,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去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上述管理理论的出发点还是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设定在一个对立的前提下,只是对被管理者的人性假定、内涵、复杂性有着逐渐完善的认识。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基于对日美两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研究提出Z理论,否定权威管理和人性管理而主张采用基于人
7、格平等的人格化管理,这是人格化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Z理论既与依靠等级制度实行集权管理的X理论不同,也与实行人性管理的Y理论不同,它不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对员工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促进员工积极关心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注重员工的培训,培养员工适应工作环境需要;管理过程既要运用各种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控制手段,更要注意对员工的经验和潜在能力进行诱导和激发;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并由领导者承担责任;上下级关系融洽等[1]。 二、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策略的适用环
8、境 (一)传统管理策略不能满足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需要 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交易型”的管理[2]。所谓“交易型”管理是指管理者以利益奖惩为交换条件诱导被管理者从事工作的一种制度,这种管理制度以“经济人”11假设为前提,以物质刺激为激励诱因去实施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管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于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有过经典性的阐述,在其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