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64441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31
《关注学生 锤炼师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注学生锤炼师能 当前“以学定教”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读懂学生,就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读懂学生什么呢? 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教研经验,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读懂学生。 一、读懂学生的起点,尊重全体学生 学生的起点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知识和认知的基础。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的知识所必须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掌握的是哪部分?有多
2、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么样?哪些内容自学可以学会,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上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教学组织方式,而老师要怎么去评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区有一个
3、“最近区域”5,在这个区域对学生认知发展有优势。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教学前要做学情分析调查。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后,有教师问我:“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百分数,说明已有生活经验,为什么不把生活中的百分数放到课的引入来调动积极性,而放到认识之后呢?”我这样回答:“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一些经验,知道怎么读,但并不知道具体的一个百分数的意义,如一件衣服棉65%,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可能不清楚。而且,学生的起点不同,如果这样引入,可能就是面对部分知道的学生在教学,而忽
4、视了多数的学生。所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来引入,则可以让所有同学共同来探究。 要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真实的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只有真正地把学生读懂,才能使教师所教成为学生所需,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读懂学生的思维,注重个性化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而学生想什么则更重要。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生活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不同的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5、性别特点都存在差异,教师不要总拿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在教学中要“淡化差,尊重异”,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注个性。 在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学生错误率很高。 例如: 28×99+28=28×(100-1), 18×101=18×100×1=1800;5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28×99+28这道题在老师眼里,那么明显的“100个28”,在学生眼里却只能看到了2
6、个28,这是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局限,还停留在只看到具体数字的阶段。而这个时候,当老师要求孩子举例说说算式的意义时,孩子就因自己熟悉的例子而悟出了运算的方法。这说明,当学生的“知识”还没有转化成“能力”时,适当地“退回生活”是个理智的选择,而“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定律。“回到事物本身”。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妨慢下来,帮助他们寻找到算式背后的意义。也许,问题就在这“慢下来”中迎刃而解了。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宝贵的资源,分析错误原因,从正面和反面巩固加强正确认知。共性错误全班性指导,
7、个性错误课后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耐心检查、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三、读懂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破解难点 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在哪,并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 例如,学习“观察与测量”时,要求认识“分米”和“毫米”并学会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正确完成,必须清楚:①测量的方法。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尤其是分米与厘米、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上述知识,才能准
8、确无误地完成。看似简单的画线段,其实是学生空间观念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学生的困惑就在于:他们对“分米和毫米”5的直观感受还不够。成人能很快准确完成画线段,那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早已形成了表象。而学生因为长度单位的表象积累得还不够,没办法在头脑里正确反映出来,因此会无从下手。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散难点,给学生提供经验积淀、能力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帮助学生破解难点。 四、读懂学生的生成,展现学生智慧和才能 课堂上,教师要用心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