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

ID:30559337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31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_第1页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_第2页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_第3页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_第4页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鉴赏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现实应用  要读懂古诗,首先要有对中国文化、语言的了解作基础。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而言比较欠缺。弄懂一首古诗写了什么,对学生而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必须先掌握诗中语句的意义,还要对诗中的典故、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古诗的教学往往便降格为对词句的解释,对典故的讲述、历史文化的介绍,至于诗歌的精髓――对意境的体味,常常疏忽视之。因此,按照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我试将古诗的鉴赏分为以下三个大的板块:感知、审美、体味。有意识地在古诗教学中应用文学鉴赏的理论,并不是要拔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做高深的作品研究;也不是

2、引用几个新鲜的专业名词,只将理论的标签贴在实践的外衣上;而是要真正对古诗进行全面的把握,对古诗的精髓进行体味,从根本上打破古诗教学就是古汉语字词讲解的局限。  下面,我试用文学鉴赏的理论来阐述将古诗教学分为感知、审美、体味三个阶段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其在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其想象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感知阶段6  感知,顾名思义是指鉴赏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去破译艺术的形式符号,从而感受鉴赏客体的形象。文学作品的感知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符号进行破译,即对语言文字进行解读。反映到诗词教学中,学生是鉴赏主

3、体,古诗便是鉴赏客体。主体与客体相遇,进行鉴赏活动,基础是主体对课题的意义要有接受理解的能力。因此,感知的第一步在于理解字词。  对于从事专业文学鉴赏的评论家们来说,或者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理解一般的文学作品,破译形式符号都不成为问题,只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工作,但学生不同。首先古诗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使本来就隐晦的诗的语言更加晦涩难懂,古今词义的差别,古有今无的语法现象,诗歌语法的不规范,都成为学生理解古诗的障碍。其次,古诗又多用典故,包含大量古代的风土人情,这些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在他们的知

4、识储备中,找不到相关的知识点来理解这些新鲜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诗词的首要任务便成为了理解字词,背诵诗意。这一步是非常必要也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很好的解决字词问题直接关系到底下意象的把握、意境的感悟能否完成。  如何对字词进行讲解,这里不再多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是值得肯定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不可能对古诗进行鉴赏。  在文论中,强调所谓“知世论人”,是说评论作家不能离开作家的生活年代,同样,理解作品也不能离开作品产生的背景,生长的土壤。这是其一。其次,理解古诗特有的障碍还有

5、诗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风土人情。对这些社会历史知识的掌握是鉴赏主体在鉴赏前必须的知识储备。鉴赏主体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越丰富,他对诗意的理解也将越深刻。例如,不理解古人重离别、易伤感的心理特点,就无法真切地体会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的心境;不知道陆游一生为国事奔波操劳的经历,不理解他的一腔爱国之情,也就无法理解“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悲壮。而社会历史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从间接经验中来的,不可能去亲自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时,必须对这方面知识进行介绍。  完成以上工作只是为古诗的鉴赏打下一个基础,鉴赏

6、活动远远比理解字词、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得多,也许是因为这一步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所以学生的鉴赏活动往往就此而止,对于真正的诗味倒不再追求。其实,真的“诗”还在后面,这就进入到下一个层次:审美阶段。  审美阶段  感知形象,不过是文学鉴赏的第一步。如果仅仅迈出这一步便驻足不前,那离诗的真谛还很遥远。在文学鉴赏中讲究一个“品”字,即接受者根据各自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再现艺术意象,使艺术形象具有鉴赏主体的个性特征。但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的“品”很难深入展开,更难使再创的形象具有接受者的个性,那么学生的审美活动该如何展开呢

7、?  记忆是帮助学生重建意象的有效手段。诗人的思想、情感借助于意象凝定在形式符号中。接受者必须先将一个个意象复活,而记忆在这过程中起着联系现实与艺术的作用。贺知章《咏柳》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较为常见,尤其是江南,对柳树,学生大多有感性的认识,只6是学生所见的柳是不带任何感情的生命体,因此,学生的艺术再现就不能是简单的现实回忆,而必须是一次艺术创造的过程。可见,记忆为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感性的现实基础。  艺术性地重建意象不同于对词句的理解。它不但可以是相异的,甚至可以是相反的。这

8、便是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的鉴赏本来就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此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艺术创造,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敏感,发展学生个性都是很好的锻炼。此时教师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