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553623
大小:3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31
《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难点释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今天小编就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做解析。 再啰嗦一句,后面的题例解析一定要看哦,可配合知识点的加强巩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
2、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 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
3、→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 措施: ①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完善并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改变宋朝地
4、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 从汉朝至元朝,不但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且中央政治制度也在随之而不断变化。) 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
5、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除了尚书省以外,又相继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正式形成。隋朝时期,进一步确立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使之成为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权力机关。唐朝时三省六部制更加完善,为唐朝政令的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以后历朝所沿用。) 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
6、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中央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其中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掌政令的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 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评价: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思维延伸: 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
7、相比,有何本质区别?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3、宋朝: 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 4、元朝: 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尚书省制同。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 因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了前代的三省,
8、实质上是把原来的三个丞相变成现在一个丞相的职位,因而强化了相权,也就加强了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察举制 含义:汉代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 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标准:孝廉、秀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