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ID:30543861

大小:11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31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1页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2页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3页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4页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者按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开设、实施、评价的保障。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仅仅依靠校长基于个体的、直观经验的管理已难以达到既定目标。本期《今日教育》特别刊发两篇文章,对校长课程领导问题进行探讨。  凌宗伟校长从方法论层面阐述了课程领导必须具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减少“控制欲”“模式化”,从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认识、规划课程,拓展课堂的外延,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认、创生,完成无法预设和替代的个人成长。  张世钦校长提出课程领导需要实现从个体领导到团体领导、从方向领导到全程领导、从单向领导到

2、全面领导的三维变革,构建学校课程共同体,提升课程实践指导力,全面深层次地变革和重构学校课程文化。两篇文章思想内涵丰富,相信不仅能为校长领导课程变革,而且能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实践,带来启示。11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说到底其核心工作就是对办学思想的领导,其根基又是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值得高兴的是,我们许许多多同仁对办学思想的领导意识已经相当高了,但对课程的领导似乎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其原因,恐怕还在于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不到位。比如,我们总认为是课程,就要有计划,有教材,就要上课,就要有考核;或者我们也会认为学校的种种活动,比

3、如游戏、运动、社团、学生领导等等都是一些内在(隐性)课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上课的,比如学校的种种活动就不是上课,而且这也是表面(显性)课程。  对于领导者来讲,最要紧的恐怕就是对课程的认识了。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无从领导。比如对内在课程的表述,古德莱德的说法就比较合理些:“内在课程是指所有那些传授表面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背诵事实或强调解决问题、侧重个人表现或合作性的活动、要遵循的种种规则、所鼓励的多种学习风格,等等。内在的课程也包括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具体教学环境、特色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给学生传递的信息。”这样的表述,提醒我

4、们的是,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者还是一般教师,有没有内在课程意识,对学生、对自己、对学校的发展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  一般来讲,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等几方面,在实践中还包括备课、上课、评课,以及对教材的理解等方面。更宽泛的说法,凡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需求,都是课程内容。可现实中,很多人将之简单归纳成“课感”,片面地认为一个教师有了“课感”似乎就有了“课程意识”。  正是这样的认识,使得我们的思维出现经济学中所谓的“路径依赖”,即不假思索的以既有经验为导引,

5、慢慢地建构起自己的某种“教学法”,进而转向建构某种可以复制的教学“模式”,再有行政推动或利益格局,就可变成遍山遍野“模式化”了。大家见势而起,纷然效仿,而罔顾“校本”“生本”11,更不思创新和鼎革,实际上这正是教育的一大灾难。细看当下的教育生态,如此的情形已经开始了,众多的“造神运动”“实验基地”纷纷落户,打着诸多旗号和流派的伪专家、伪名师,以及习惯于“千人课堂”的“飞行大师们”早已是招摇过市、屡见不鲜了。  细观种种模式,几乎无一例列外地喜欢将课堂按精确计算的原则重构,并坚称洛克式的“白板论”,即无论何种学情、校情,无论地域文

6、化,无论历史现实,只要照他们的“模式”操作,就保证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浸淫在如此的教育神话、课堂奇迹的鼓噪下,不能不说是种悲哀。  过度的依赖“课感”,还会产生日益严重的“控制论”,所谓的“设计情境”即是此种“机关算尽”的表现之一。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在其《失控》一书中谈到,很多优秀的发明创造,或是一个优化的组织结构,往往是在“失控”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比如,青霉菌的发现,就是一例。这一点,和战国时代的老子是思想相通的,他的著名主张如“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等,都是从去除过繁、过苛、

7、过杂的领导开始的。因此,不要有太强的控制欲,不要试图将课堂的所有因素都掌控在心,不要为学生精确安排学习,是我们理解课程意识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我的眼中,所谓“课程意识”中的“课程”,绝不仅仅指学科意义上的,而是基于成长和发展意义中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恐怕更应该属于“道”的层面,属于方法论范畴的东西。  具体的说,课程应当落到校本的情景当中,而没有一种通用的“模式”供所有人“瞻仰”,更没有什么短时间内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这种“11课程”,融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场景、经历的每一次事件中,把教学的时空放在了更大的背景和参考系之下,只

8、有如此,教师才不会轻率的以课堂成绩、测试排名、知识竞赛来给学生定品性、贴标签、排站队。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我们就课程论课程,就课堂谈课堂,才悟不到其真义,品不出其真味。  另一方面,我们对“课程意识”中的“意识”二字,也应有更宽泛的教育视野,它不仅仅是对课堂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